偶遇一本名为《怡红快绿》的书,粗看介绍,是写《红楼梦》里的植物,用二十四时花木映照书中人的悲欢离合。看起来正是我爱的红楼周边,于是赶紧把这本电子书放进了书架。接下来几天连番忙碌,没空看那本心仪的书,未能品读的日子里,我总是惦记着、期待着,猜想它字里行间该是何等风致。待终于空闲了细细阅览,却大失所望,不过是拿《红楼梦》作幌子,仅是寡淡无味的草木介绍而已。最让我心醉的,竟是待读未读的“将要”时刻,一旦深入,却是另一番滋味了。
这使我想起无数个出行前的日子,期待着他乡的山水日月,兴致盎然地斟酌路线、备好妥帖的衣物,心花怒放。而一旦行至目的地,疲惫地看着千篇一律、毫无生气的风景,只能呼喊再次上了当。
从此,我懂得欣赏“将要”的美妙,憧憬着还未得尝所愿的风物,不慌不躁,将这甜蜜缓缓流淌。
朋友是一位待产的小母亲,原本脾气火爆的她,那些时候总是和声细语、笑容洋溢。她逢人便说:“我现在怎么觉得所有人都那么柔和,连以往倔强的同事都软糯起来了?”我不能预料她瓜熟蒂落之后会如何,但那时的愉悦绵柔,正是来自“将要”。期待着一个小生命到来,为他的一动一静欣喜,那感觉太美妙,足以将一个母亲的心化成绕指柔。而一旦真正开始养育孩子,鸡飞狗跳、歇斯底里也许都是常态,会从“将要”的美好巅峰瞬间滑落吧!已得的现实,哪像尚未实现的“未然”让人无限想象呢?
“将要”的情愫,也在于一切人生境况里。“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似玉人来。”——恋爱中的心愿未偿,最让人辗转反侧、刻骨铭心,而一旦浓春烂漫,总有好景不长的担忧。所以《红楼梦》里的林妹妹最有哲思,说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聚时欢喜,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倒不如不聚的好。繁花锦簇而忧惧渐生,韶华未绽的“将要”,才更让人朝思暮想。
人生的滋味,总是浅尝的一口最香,未走的那条路更美,描摹期盼的时候最为迷人。有一个可盼的人,一方可盼的物,就有一颗可盼的心,在“将要”的一分一秒里,生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