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我很喜欢的微观经济学老师提到过,根据某某专家组研究过,每个学生每节课的平均成本大致为80块钱。从大多数人的角度来看,逃一节课相当于浪费了80块钱,代价不小。这个往往成了批判逃课学生的理由:为了那80块钱,你硬着头皮也要上啊。换个角度想,我花了80块钱买了一节课,夸张点极端点说,将学校置换为市场,这是不是一种强买强卖?很多时候为了那一纸文凭,因为学校规定缺课几次以上,直接取消考试资格,然后挂科,反复几次以后意味着无法毕业。为什么没人说:老师你上课的价值完全没有80元,我们的机会成本远大于80,所以不来上课。
然而为了绩点,为了毕业。我们往往屈服于万恶的点名机制,来上一节比喝了崂山白花蛇草水还难受的课。学生的行为大致分为四类:一:闷声玩手机的。二:看其他学科书的。三:发呆的。最后一种我最佩服:一边发呆一边时不时面带微笑点头与老师进行眼神交流,脑子一片空白的。针对最后一种,我突然想到以前一位托福写作老师说的,他喜欢把人看成动物,他觉得很多人上个学无非就去演演戏,要是再报个补习班什么的,就相当于从一个剧组换到另一个剧组。
点名机制对某些老师而言,无非是把双刃剑:企图营造一种学生满堂的情境,无奈大部分学生不买账,他们只能用点名来聊以慰藉,当然其中不排除学校的强制制度。
其实学校原本关心的是,不上课的学生到底去干嘛了,当然固性思维往往是睡懒觉、打游戏、止不准跟男(女)朋友干柴烈火去了。老师校方点名,给家长或者外界呈现的一种态度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你们的孩子,祖国的花朵,我有倾心尽力地去管理教导,再者怎么样也与我无关了。
大家都是成年人,什么事不能用智商解决。用智商解决不了的,他们自身可能还在享受处于泥潭的感觉,强行糊上墙的后果大家都知道。更何况,他们思想觉醒的契机也绝不会是学校的点名机制。
然而那些有明确目标完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学生,有选择性的来上课有什么错吗?学校安排的老师教学方式不适合我,我更倾向于另一位老师的上课模式。这节课我要去参加一个公益性组织的面试,同一个老师的另一节课时间与别的课冲突,我选择了另一个时间段去听别的老师的课。这节课我要去参加一个准备了许久的汇演等等。很多人会说,学生的本职是学习,我并不否认,然而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并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所以更倾向于自主学习。(因此很欣赏一些学校的全自主选课模式。由于学校资源等等的问题,并不能在全国普及开来。)
接着有声音会说,有事那请假啊。然而你当假是这么好请的(感谢学校让学生提前几年体验一把请假难的痛苦)。以本人的学校为例,任课老师和辅导员会在这个时候会将踢皮球的功力发挥的炉火纯青,统一的口径是:我这里不能请假。辅导员说找任课老师签字,任课老师说找辅导员签字,有时候还会发展为找院长签字的趋势。这种状况往往在有法定假期的时候愈演愈烈。我一直有个困惑:为什么法定假前后的的课堂必要点名?难不成在法定假期的请假还有个等级差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时候往往是留校学生发家致富的好时机:伟大的代课事业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更有甚者炒到了200一节课的地步。
我们来上大学,不是为了做一个“好演员”。青春易逝,时光短暂,没有那么多时间上一些对自己而言毫无价值的课。学生该反思,到底该如何取舍。老师学校更该反思,而不是一味地用强制手段让学生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