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一件小事打我妈的电话,我妈没接,我爸打了过来,问我找我妈什么事情。我第一个反应是:“我打的不是我妈的电话吗?”
我爸说:“我和你妈正在一起,你说吧。”
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就不想说了。虽然我最后还是询问了那件小事,但是放下电话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会下意识地抗拒和父亲沟通一些生活上的小事呢?
有一个段子说,人们回家第一句话往往是“妈我回来了”。如果见到的是爸爸,第一句话则一般是“爸,我妈去哪儿了。”
不知道别人家里是不是这样,但这真的是我最真实的情况。有时候我妈在客厅,我即使没什么事,也会主动过去和她聊一会儿,开开玩笑。但如果是我爸,我多半打个招呼就走过去了,甚至有时候毫无交流。如果当我遇到一些生活上的趣事或者问题,我会主动和我妈分享,而不会和我爸说。
我觉得我和我妈的关系越来越像朋友,但和我爸的关系依然充满距离感。后来我发现这种反差并不是我独有的,我的很多朋友都会倾向于主动和母亲交流,打电话回家的时候拨打的也多半是母亲的电话。
有一次我爸因为我考研择校的问题和我打了很久的电话。结束之后朋友说:“好羡慕你和你爸的关系,我爸从来都不和我说这些。”她说,她和她爸非常严厉,他们的交流一直很少,最近几年长大了,才好了一些。
我想很多人和父亲的关系都是这样的轨迹。
在今天这样一个节日里,我突然开始思考和父亲的关系,以及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这当然是因人而异的,我小范围的观察不能代表整个父亲群体。但相比母亲无微不至渗入生活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总是沉默坚毅,严肃而疏离,甚至是常常缺位的。
我现在回想一下我的成长过程,其实能感觉到这种缺位。他真的很忙,我的衣食住行还有学习这些事他都没有很关心,他常常出差在外,一个月也见不了几面。
但同时我也能感受到他在尽力弥补。他发现我喜欢看书,就总是给我买很多很多书,带我去书城。他知道我小时候爱吃德克士,一直到今天也总是问我要不要吃德克士。他的关心我并非感受不到,但我总是不知道如何去回应。
在文艺作品中,父亲常常也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我却至今都很抵触。每当父亲试图和我谈心,聊未来的规划,我总是下意识地想要回绝和逃避。我觉得他在重复我熟知的道理,却忘记了他只是想表达他的关心和期待。
我们彼此沉默,也就常常忽略。
我想是不是很多人都在用漫长的时间,学着如何处理和父亲的关系。我们常常是在父亲渐渐老去的时候,才意识到应该尝试着理解父亲,尝试着和父亲沟通。
那就试着从这个节日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