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蜗牛你还好吗?
蜗牛三岁上幼儿园,六岁上小学。刚上幼儿园时,蜗牛的爸爸,外婆都担心不已,担心蜗牛会像其他小蜗牛一样在入园的第一天哭得撕心裂肺;担心蜗牛会被同伴欺负;担心蜗牛吃不下睡不好。可是蜗牛妈妈却丝毫没有这些顾虑,因为妈妈知道小蜗牛是个勇敢的孩子,他可以极快的去适应当下的环境,他可以很好的融入到新的大家庭中。果然蜗牛不负妈妈的期望。
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孩子最懂孩子的那个人。妈妈是唯一和孩子有过过命之交的朋友,这样的革命友谊在那颗种子萌芽开始就根深蒂固的存在了。
朋友圈曾刷爆关于各路英雄好汉陪读孩子种种崩溃歇斯底里的轰动事迹,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反目成仇鸡飞狗跳,话说长征八年还有个盼头,似乎陪读写作业这事儿老祖宗从没交代过时间期限,瞬间感到累觉不爱了。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孩子除了要学会尊师重道有规有矩,还要靠成绩说话。尽管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尽管家长都是受过高等教育有着体面的工作,但在大环境下多数老师和家长还是会以成绩论英雄,就如这个社会以金钱论成败一样直接现实残酷。
学校是个小群体小社会,当我们的小蜗牛满怀希望和好奇地爬进这个小社会时,它是那么的诚惶诚恐,它努力的想要适应这个群体,虽然对它来说还有点难。它渴望赞美和鼓励,它希望在它并不利索的脚步中得到认可。可是社会就是这么的冷漠,没有人能体会到你内心的艰难和无助,没有人会在意你的每一步走得有多辛苦,大家关注的只是一个结果。于是,落后的蜗牛会被贬低,率先冲刺的蜗牛就莫名的收获了一堆还未完全理解的赞誉。只知道,我的成绩好所以是好学生,你的成绩差所以是差学生。帽子就是这样理所当然扣出来的。
回顾七八十年代的教育,学生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于老师,感谢于父母。老师传授我们更多的是以德为本,以德为根。倘若一个人没有了好的德行,就算他成绩再好也充其量不过是个小人。在《论语》《孟子》《道德经》中无不提及宣扬一个“德”字。以德修身,以德治国,以德齐家,唯有懂“德”才能“正”人,一个有着良好德行的人必定会成为君子,还怕他在这个社会无立足之地吗?
而我们的孩子所站在的起跑线早已偏离教育的初衷,从几个月开始便开始了频繁的早教社交,各种培训补习班早已填补了本该纯真无忧无虑的童年,把“忧”和“虑”字拆开,便可见都同“心”有关,一个人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只有心灵的简单无负担才是真正的“乐”。步入小学,孩子的日常被父母所谓“为你好”的旗帜所占领,为你好才给你报什么什么,为你好才让你学什么什么。有的孩子在被牵着快速前行的过程中,不堪重负满身荆棘,父母不理解为何我用尽全力你却依然无动于衷原地踏步;有的孩子步履轻盈手到擒来;几多欢喜几多愁,我欲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成绩真的那么重要吗?真的可以决定未来的几十年吗?
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站在同一个起跑线,而这个起跑线就是“爱”,只是我们扭曲了本意,妄自揣度起跑线的定义。成长犹如一场马拉松,谁的耐力最好,谁的心态最好,谁的处事方法最好,谁才是最后的赢家。在这场马拉松中,我们以家长的名义,以长辈的名义设下了人为的障碍,殊不知唯有“爱”才是一张最好的牌。孩子所有的优良品质都是在父母的赞美中产生,都是在父母毫无保留所给予的信任中滋生,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才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只有当孩子对你建立了信任他才会听从你的话,只有你放下我是你妈,我是你爸的高高在上的身份才能让这份接触产生信任。
我们时常以家长的身份对孩子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这样做不好,你不可以怎样,孩子没有理解为什么这件事不可以这样那样,得到的只是“不行”“不准”的情绪。伴侣之间有矛盾时,会对孩子说,你什么什么就像你妈或者你爸一样,亲爱的,你可曾想过伴侣之间没有相互欣赏和尊重,孩子又怎会尊重你口中那个像的人吗?
一个孩子只有在充满“爱”的家庭里,才会以爱传爱。一个内心时刻充满正能量的孩子,德行一定不会差,有了好的德行,好的品质,将胜过多少个满分的荣耀。一个阳光,正值,乐观的孩子会比那些仅仅在成绩上突出的孩子走得更远,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