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漂洋过海的鱼
学术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是一座高峰,热爱它(注意是学术,而不是它的研究对象,比如文学作品),但我觉得学术所特别要求的是理论的抽象与思辨能力。
为什么我会暂时放弃考博这条路呢?虽然曾经想过。但是,显而易见,文学与文学研究并不等同,尽管后者常常被划拨在前者的范畴之内,但其实文学与文学研究也可以说完全属于不同领域。我们讲“文学”,脑海中通常浮现的是:情节,故事,小说,艺术,优美,浪漫……没错,这的确是文学,文学必须首先是审美艺术性的(这话阎真老师力推,此刻它自然浮现了)的,它被形象思维统领,文学就是用形象、艺术的语言把很多东西(现实、情绪、感受啊……)表现、表达出来;而文学研究不是,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形象思维是前提性的,它的确是鉴赏文学作品的第一步,但它之于文学研究,不是最恰如其分、最占据主导地位的能力,相反,科学思维,也就是理性、抽象思维才是决定它成败的关键,而不是创作文学作品所首先要求的感性、形象思维。
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前者类似于教科书似的版本,是奠基式的,好比做房子时的整体架构,而后者则是房子做好后的整体装修风貌,一个是理性、严谨、力求科学与准确,一个是美丽、浪漫、力求审美与艺术感觉,而我,可以说,天然是后者。
这就是我暂时停止文学研究之路的最主要原因,今晚我痛苦却又必须仔细研读一书籍,突然很有感触,疾笔倒出这些文字时,我仿佛突然大悟,我好像为自己为啥不愿再考文学的博找到了“科学依据”,没有什么好不好,只有适不适合,我好像终于能接纳自己的“暂停”了,好像我其实是在以退为进。
而我所不能放下、仍心有挂念的仍是业余文学写作,我偷偷想:也许我是适合它的,至少从目前来看。我也期待着写了大量(至少至少几十万字吧)文学作品后,会有文学创作上的焦虑,俗称“创作瓶颈”,然后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吃创作这口饭,但起码现在,我对它仍极有兴趣,并一直默默做着。我想,我仍将坚持自我,砥励前行,在不断摸索、思考和总结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路。
没有最好,只有适合与否:这是我一直深信并奉行的原则。
注:阎真老师: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湖南人,著有《曾在天涯》《沧浪之水》《因为女人》等优秀长篇小说,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17.10.17 晚 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