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人多的地方,才会产生商业。只有人口密度达到千人公里以上,才会诞生复杂服务业。只有50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才会诞生纸醉金迷。
我要的是纸醉金迷的生活,我要山清水秀干什么。
上海最美丽的景观是人,是人山人海。
每一次我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就感到兴奋,手心发热。因为我知道,这才是我的主场,只有在统计大数的人口中,我才能发财,经济学才能变成人民币。
全世界风景秀丽的地方多了,但是大城市却有限。
大城市的中心,才是唯一稀缺的地方。
只有在大城市,才有商战和风云,才有狂欢和爱恨情仇。
我又不是你们那种低级很low的人,我要的是精彩的生活,五颜六色的一生。
只有在弯弯曲曲的小巷内,你才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才会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整个城市必须充分的多元化,你才能每一天都过得精彩而不同。
而郊区那些沉闷的,方盒子状的,整整齐齐一块又一块的街区,萧瑟无边的落寞。
那是怎样枯燥而又单调的人生啊!
日出日落,千篇一律,两点一线上班和公司,往前走五个街区,往后走五个街区,景色完全一样,这样的日子我一天也过不下去。
屌丝买房,第一点是贫穷,所以他们要往郊区买,地段是首先被牺牲掉的。
第二是梦想,屌丝要买板楼,打死也不买老公房。
第三是YY,屌丝特别喜欢买期房,幻想中的房子才是完美无缺的。
第四是颠覆,屌丝们创造了无数的新理论,来论证自己买的不是垃圾地段。
第五十IB,面子上的体面一定是要有的,要买万科,仁恒。
第六是粗疏:屌丝不承认对他们的批评。
在国务院文件中,“城市化”每一个农民的估价是15万人民币。而在东部沿海大城市,这个标准要远远地高!
一般一个100万人口规划的新区,耗资至少5000亿以上,还不算超支部分。
当政府花费了这么高昂的成本去建新城,等他拍卖土地的时候,售价贵,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售价贵,不代表他卖的也贵。很多情况下,太贵了就根本卖不动了,于是新城就成了鬼城。
在某些情况下,偏贵的东西也能卖,这就成了上海浦东。
上海每年约有58万人口涌入,十五年内净增加了900万,人多了就要盖房子,城区要扩展,这是客观规律的事情,无可改变。
但是政府选择了“非饱和供地”,也就是新供应,我只卖给你浦东的土地。所以新移民用了高于公允合理价格,买了一块郊区没开发的土地。
浦东涨不动。
过去十五年中,涨幅最快的,是桃浦万里版块。许多人不知道这个地方,在上海铁路西站附近,紧贴着铁路线以北,是上海著名的脏乱差地方,也完全没有任何小白领屌丝涌入。
万里的涨幅,大致是1999—36000 十五年涨了18倍。
奉贤的西渡,1300—23000,十七倍。
宝山天馨,2200–33000,十五倍。
莘庄闵富,2100–36000,十七倍。
九亭,1800—28000,十六倍。
卢湾斜土路 4500—55000 十二倍
联洋 5000—55000 十一倍
源深 6000—72000,十二倍
碧云 14000-50000,三倍。
小陆家嘴滨江 18000-90000,五倍。
浦东涨幅既不是最强的,也不是平均强的,甚至是偏弱的。
为什么,因为浦东的起价太贵。
浦东另一个致命缺陷,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提及,是小白喜欢一手房。而当你卖出的时候:
外国人肯定不买浦东远郊
上海土著看不起浦东远郊,垃圾地段不值那个价。
只剩外地人喜欢浦东远郊,可是外地人又喜欢一手房。
那么,谁来买你的浦东远郊二手房呢?逻辑悖论啊!
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事实上,流动性真正不好的,是森兰,滴水湖,周康航头那些远郊房,甚至包括张唐川。
篱笆上的小白领,天天都在喊老公房根本卖不掉,没有流动性。
实战多军的真相是:老公房才是三天必走的高流动性产品。郊区新房才是一买就套,套了出不来的赔钱货。
而谁在买老公房呢?那是一个屌丝们看不见,也看不起的庞大群体:“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