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扣》采用了“才子佳人戏”的结构模式,只不过添加了一层“穿越”的迷人外衣:女鬼如花生前曾是倚红楼的名妓,因和南北行中药海味铺的少东家“十二少” ( 陈振邦)两情相悦而以身相许,但是身为妓女的如花遭到对方父母的拒绝。两人虽几番挣扎,但终归于失败,迫不得已而相约殉情,不料在如花服鸦片自杀之后,十二少却苟且偷生,并与他的表妹淑贤成亲。如花在阴间苦等了53 年仍不见昔日爱人的踪影,于是以来生的阳寿为代价回到人间寻找。 在现代都市情侣袁永定和凌楚娟的帮助下,如花发现了十二少苟且偷生的真相,也终于见到苟延人世的十二少。面对十二少的背叛,如花伤心欲绝,回到阴间转生投胎。这部电影看罢心中是一种抑郁难言的感觉,一种愤怒、怜悯、佩服交织在一起不禁为这个爱情悲剧而感到惋惜。
鲁迅先生对悲剧有一句精辟的概括: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虽然这句话不能完全概括了悲剧的所有特点,但是看完电影之后脑海里始终盘旋着这句话,忍不住为如花的痴情叹惋。或许是影片呈给人的那种迷离伤感,“如梦如幻”却又美不胜收的旧式的美,以及它那种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和意境让我忍不住想到《红楼梦》 。《红楼梦》的每一个人都在命运阴云中笼罩着,一步步走向判词所预言的“命运”之中。他们也如十二少和如花一般同命运抗争过,甚至用生命在抗争,可是最后都被压碎一切的“命运”所碾压粉碎,最后落得“苍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我想如果说一句林黛玉的“冷月葬花魂”概括了《红楼梦》的悲剧,那十二少送给如花的“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则一语概括了《胭脂扣》的悲剧。
影片中有两个细节值得我们去注意,一个是11点如花等十二少的时候如花的坚定,一个是在吞鸦片的时候十二少的犹豫。
一个家族里对于独子的控制关系必然会更强,而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更是身为独子的十二少必须要面对的事情。阔少和妓女的门不当、户不对的这种婚姻结构,其实就算没有淑贤的存在也走不到最后,这是他们的命运。可是不想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们,选择了以离家出走的方式去抗争,但是在现实的经济压力、家庭压力之下他们失败了,最后迫于无奈选择了为爱殉情。
在阴间苦苦等待的53年中,如花是一直坚信十二少会来找他,等不到就算来世折寿也要来阳间寻他。如花何尝没有想过十二少根本没死?但是她始终沉浸在“如梦如幻、若即若离”的爱情幻梦中无法自拔,不敢去面对十二少丢下了自己选择偷生,或许她下定决心用来世阳寿来换取返人间的七天的选择,就是因为她想亲自来确定一下十二少到底有没有死。以至于后面她读筒子报的时候看到“阔少梦醒偷生”的时候都不相信自己所见所闻,还在口里念着“为什么,他为什么没有死?”指着台上“梁祝”的戏曲说十二少在上面。如花是早就意识到了十二少没死的,只是自己不愿相信,不相信十二少的贪生负心。
如花在这时候空洞迷离的的眼神,犹犹豫豫的讲述,委屈的 喃喃自语,将那份痛苦演绎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同身受,不禁为如花的痴情感到惋惜和心痛。这份惋惜和心痛恰就是《胭脂扣》悲剧美的体现之一,这种惋惜和心痛是看到现实与理想差距、命运的强大和人生的虚无之间差距时产生一种审美的同情,是普遍审美情感。
若是这部影片停笔于此,就单单纯纯讲一个“琵琶女和太子爷”的故事,这部电影无法成为一部经典,仅仅只能说是一个普通的凄美爱情故事。电影以穿越的形式,形成了两条线索,第一是如花50年前的爱情故事,第二是如花在当下对十二少的寻找。在如花讲述自己与十二少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引起了袁先生和阿楚两者对彼此爱情的思考。认识半年谈婚论嫁对比认识三年不涉及结婚,是否会为爱情赴死,情侣间的感情形式等在53年前的如花与十二少和阿楚与袁先生之间显现了莫大的差距。就像阿楚哭着说的那句:“我就是嫉妒,嫉妒她做到了我不敢做的事情,今时今日,还有谁会像她那样痴情?”反问自己,确实我不会像如花一般为了爱情放弃一切甚至赴死。这种对爱情的反思是时代带给我们那些值得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被如花对于爱情牺牲的那一份勇气所折服的感觉更是进一步加深了悲剧主题的深刻性,在了解一段故事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启示。
如花和十二少凄美的爱情悲剧是身份悬殊这个命运带来的,造成这个结局不能说是其自身的错,只是生活逼迫他们做出了如此这般的选择,他们都是命运主宰下的可怜人。而《胭脂扣》以奇特的叙述方式将故事的主旨就深,让悲剧在现实的对照下更显凄惨,凸显如花对爱情的执着与勇气,显现了53年前后如花与十二少之间的差距变化,让这一个悲剧塑造更为完美,以这种同情感和折服感凸显了悲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