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西藏生死书》提到的死亡,想起一个煽情话题,临死之前你想见谁?
我的脑海里不假思索地跳出一个名字:多多,弟弟的女儿,家里唯一一个小孩子,不到两岁。
晚上的时候想了一下,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人,临死前我只想见她,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当时找不到原因。早晨醒来后,突然明白,因为压力、焦虑和牵绊。在一岁多的孩子那里,她对我没有什么社会期望和要求,即便她也不大记得我。这种无所求的状态,让人放松。而世界上多数成年人,即便是自己的父母也是有所求。她在这个世上,是我心底对这个世界最轻松的牵绊。
如果生命倒计时,我只想无忧地走。这种追求从心智成熟的发展角度看,似乎又逃离了磨难成人心理进阶的轨道。另一方面,成熟的心智也是在追求无我的天地之爱。我临死前想见小侄女的心态,还到不了天地之爱。好在,追求的也是纯粹的更真实的爱。
我们有时说爱一个人,只是把自己的期望和请求给了他们。单纯的放松的真诚的爱,是去掉很多功利的东西。
至于我的父母朋友,我不想见,也有孤独感的理由。赤条条一个人,内心了无牵挂,谁也左右不了谁的命运,不如静静离开。而且不管假意或者真心,父母和朋友挽留、眼泪都会出现,这不是一个愉悦的离开方式。
好在这次不同的是,对死亡的恐惧感突然降低了,这点也是进步。最近两年想到自己有一天要死就颤抖,觉得好可怕。这次想到这个死亡,内心平淡无波,难得。
以上是由书里的死亡一词想到的。生老病死,生命规律。既来之,则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