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又去了趟Harrods,昨天积分卡又忘了带了,买了盒巧克力,喝了杯饮料,就没再消费了。
菜单都看好了,实在是座位太挤,这点和外国的西餐一样,始终对不了我的胃口。也许是因为在伦敦吧,寸土寸金,看来只有中餐馆了。
不过巧克力和后来坐落于伦敦皇家拱廊的入口处的Charbonnel et Walker (卡波内尔和沃克)相比较,还算价格比较实惠的了。
今天好像是国内腊八了,琢磨着去哪里吃晚餐了。选中餐还是西餐了,这些日子的中餐含义,要看语境了,有时候是lunch,有时候是Chinese dinner。来伦敦的每一顿大餐都会较国内贵一些,有时候就不再问价格了。汉堡龙虾、炸鱼薯条英国名菜都尝了,挤在一个拥堵的小餐馆吃着好几百块的变异动植物的滋味也尝过了,想想还是吃本乡本土的菜肴更合适些,用杭州话讲就是:不再做洋盘了。
来伦敦这些天,一开始点餐是没经验的,好在习惯素食,选vegetable总不会错。后来慢慢从记忆里认出了一些食物名字,也可以开始点一些菜了,还有,名字不认识生僻的,估计口味也不会太适应,干脆不点也罢。当然图片要小心,同样的东西,若做法不对路,恐怕也难以下咽。上面图片这些菜还是比较对我胃口的。
购物有点累了,最后的晚餐就在附近的皇朝中餐厅。之前已经去过一次,是Baker Street 那家,菜还可以,餐后的普洱茶更博得了我的好感。
所以今天也不犹豫了,还是选了皇朝。
最后一餐,露出了中国人的习性,两个人点了四个菜和一个汤,其实一个主菜一个汤就可以了,但总觉得菜少就缺乏一点仪式感,其实有两个菜事实证明除了让小圆桌满满当当以外,没有太多其他作用,因为调味品还不知是食材本身的原因,只尝了一口,但也算是一顿隆重的中式告别晚宴了。有个肉端上来,是走油肉的样子,但吃不出小时候爸爸做的味道了(见《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天餐厅人倒是挺多的,而且是外国人居多,中国人并不多,我看前面一桌有人用手在抓着吃,猜想一定是印度人;大部分还是用叉和勺孑多;后来旁边桌子来了两个英国人,开始没注意,他们聊他们的英语,我们聊我们的汉语,后来菜上来了,发现其中一人是用筷子加手帮忙的,另一人居然筷子使得很灵活,我便小心了说话,因为也许他是个中国通,汉语不错也有可能。在国外,看到新鲜事难免会议论别人几句,以为别人听不懂,但总也不是件礼貌的事。
喝完饮料,也算是酒足饭饱了,回房整理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