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半个月读完这本书,说是散文,不如说是一本生活记录。
《天竺心影》包括了季羡林先生的燕南集。他的词句非常地平淡,拜读的时候,更多的感觉是给人一种平静的感觉,平静的笔风,平静的叙述,平静下的爱国热枕,以及对中印友好交流的欢喜,还有对印度人民和这个地方的感悟。
每天晚上打开这本书,就能看见印度一副40到80年代的模样,那么地真实贴近,仿佛跟随着季羡林先生的足迹,我也能看见印度人民的微笑,感受他们语言的温暖,印度一草一木的热情,还有名胜古迹的伟大,宗教的虔诚,这该是多么地令人向往。
前面的14章大多讲季羡林先生访问印度,有第一次的,有第二次的,作为大学知识文化分子,去那里进行学术交流。他不仅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还有领导人,还有很多学者,但是在感受到他体面的光鲜同时,更加理解他对于中国与印度交好的满意和暗喜,窥探到一些他心里对当地民风和中国文化作比较的心理,但这太正常不过了。
文化交流没有比较和碰撞,那这样的交流可以说没有任何意义。突然想起一个情节,就是一个印度男孩,跋涉十几公里的山路,就为了见中国来访者一面,向中国来访者表示敬意,这个男孩当时还在上初中。
读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觉得很自豪,很骄傲,可更多的情感却是感谢。这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仿佛觉得这是上天的馈赠和好意,令人意外和惊喜。
还有宗教,宏伟的宗教艺术,宗教文化,我是一个没有什么信仰的人,在这平凡毫无修饰的词句里,总还是给人 一种关于信仰的力量,令我感受强大。
不得不佩服,一个古老的国家可能经济不好,政治混乱,但是流传下来的文化底蕴,使这个国家添了许多厚重的历史感和跌倒后东山再起的力量。
后面的《燕南集》主要是由回忆录和游记录。
大多数是季羡林先生学习生活的感想和遇见的人和事,走过的地方对他的影响。很平凡,刚开始读的时候似乎感受不到什么,可后来细细再想,就觉得能把自己这么多的经历写成淡云流水的样子,也是很豁达的心态了。
因为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丰富坎坷的经历和苦难一般讲出来,都会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可是如果只是轻轻地诉说一生中记得的事。反而会让人感受到超凡的豁达气度,还原其原本生活的面目,展现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嗯,这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略微感受吧,其他的还没有想到,只是还有一句话,觉得比较适合这本书的思想吧——丰富的经历,平淡的心态,慢慢地表达热情,会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