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我们的避风港,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这儿为所欲为。
到外地读书后,我每周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大多数时候,是和妈妈聊聊家长里短,胡邹一番。少数时候,是和我家“老叨”(我爹)“互骂”几句,给我弟灌些鸡汤。当然了,我弟应是不喜欢喝的,不然他也不会被人唤作排骨。
不得不承认,大部分的电话也是用来要生活费的。我爸妈不定期给我打生活费,用完了就要。但是呢,这不是说你可以毫无节制地乱花钱。听三妹说,妈妈是会在心里盘算你花了多少钱的哩。你若花多了,她便会绕着弯地问你,最近又干了什么呀?
大一时,第一次自己计划生活,常常超支,但又常常赧于开口向父母要钱。现在也是,觉得那样做甚是尴尬。和许多同龄人交流过,大家都有同感。不得不说,二十出头真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年纪。
我们渴望自由,却在经济上难以独立。眼看父母日渐老去,想要保护他们,却无奈自己羽翼未满,仍需他们庇护。
记得有一次我超支了,又羞于和父母“讨”生活费,便好死不活地赖了一周。到后来真是揭不开锅了,便硬着头皮给妈妈打了电话。我七绕八绕地说了自己当下的“窘境”。早上没有吃早饭,等我绕完这番话后,直觉眼前泛星,更饿了。
妈妈:现在生意忙,下午给你打钱可以么?
我沉默了一会儿,十分不要脸地说:可以现在去吗?我等钱吃饭。
然后是换妈妈在那头沉默了。过了好些时候,妈妈说了个“好”字便挂了电话。
放下电话,我整个人从耳朵红到了脚尖。后来听爸爸说,妈妈那天挂了电话就一直在掉眼泪。后来,每次电话妈妈都会问我钱还够吗,每次都会第一时间给我打钱只要我说没了。
说到这儿,我好像是扯远了些。我们回主题吧。
这学期靠着上学年的5000块奖学金,没有和父母要生活费。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但却时常忘了每周给家里打电话。
上次,大概有半个月没打了吧,翻了好久通话记录才找到上次和家里的通话。是呀,隔了那么多别人的电话。点开绿色按钮,屏住呼吸,心跳加快。天啦,我为什么会紧张?
“滴滴滴……喂,雯子呀?”妈妈接了电话。
而后,妈妈开始抱怨为什么这么久都没和他们电话。一时不知如何解释,只好编一个沉迷于学习的谎话把她安抚下去。
“是不是没有钱了?给你打。”妈说。
“妈,还有的。就是想着好久没打电话了,想你了呗。”我说。
我妈先是一愣,但忽然像是明白了什么,便说:“说吧,要多少钱?别和我打马虎眼,不吃这一套。”
我:“……妈,你为什么不相信我呢?……”
谈话结束时,妈妈还是给我发了500块红包,说让我买书去,好好学下说话的艺术……喔,对了,这次返校时,“老叨”居然还嘱咐我一定去读读《道德经》?小时候,爸妈常说我是捡来的,现在我信了。
心冲冲拿着红包去买书。看到几本有意思的书便下单寄给了弟弟。爸爸和妈妈知道了都很开心。家人就是这样,对你好从没想要回报,但只要你对他稍微上点心,他就会超开心。爸爸说要再给我打些钱买书看,说是这些钱花的值,因为我总算“道德”了一回。但,我断然拒绝了他的“好意”。
挂了电话,心里却不是个滋味。
想到,我从小个性古怪,常气得“老叨”跳脚,气得妈妈流鼻血。也从来没有一个好态度对待弟弟妹妹。上个寒假,不止一次和家人发生冲突。返校前两天还大吵了一架。具体原因,现在却想不起来了。可能大家情绪都不好吧。
在心里不停说:“快回校,快回校,快点逃离这儿……”没有想过问题出在哪儿了?只是归咎于“距离产生美”,大家待久了就互相厌烦了。
人们常常讨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激进派觉得一个人能走多远是由他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决定的。
我曾不止一次埋怨老天让我生在这样一个不怎么样的家庭。没有天资聪慧,没有天生丽质,就连父母的爱也要掰成四瓣后才能得到。由此常以一种消极眼光看着世界,变得易怒易妒。
可能你会说:看不出来呀?
对的,人在外人面前自然会和颜悦色许多,只有在面对家人时才会卸下武装,显露本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外面受气一声不吭,回家后却对家人恶语相加怒目而视。万事万物都在寻求一种平衡。人总需要发泄自己的情绪,不能憋着,会憋坏的。
只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最亲的家人无辜成为了那个出气筒。我们常对外人很好,却伤了最亲的人。
我很抱歉,我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不断伤害着我的家人。
小时候总觉得是他们对不起我的。直到长大了,才意识到自己居然那么坏,才知道一碗水真的很难保持平衡。
我开始学着控制情绪,试着以一种更平和的方式和家人相处。这条路很长,需要我用一辈子去摸索,我还在路上。
愿你珍惜爱你的家人,不要伤了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