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说过: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在昭通学院附中吕翼老师的专题讲座-----“从梦想开始”中,我受益匪浅,同时对文字的热爱在我心中深深地扎根。
每个人都有梦想,一些是物质上的,一些是精神上的。而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寻一方天地,写一世花开与叶落。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是我们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这是作家马尔克斯对生活的理解。
我非常喜欢这句话。的确,如果我的生活是过去的十六年,那么,我来这世上走一遭,岂不是任何意义都没有,那我的生活也太没意思了。但是,我不可能记住过去十六年的点点滴滴,可是,有一样东西却让我记住了-----我的日记。
日记,也算是文字的一部分吧。
日记,是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一直有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了现在。在午后的时光,翻看着以前的日记,有的写的是我的小心情,小情绪,有的写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很多事情,我一点都不记得了,可是因为我的日记,仿佛我又重新活了一遍。
吕老师告诉我们:“写好文章,走遍天下都不怕。”也告诉我们,“容易达到的不算梦想,付出很多也可以很长时间。”
有的人一生也就那么一个梦想,就像吕老师说的,付出很多才达到的才算梦想。
有过这么一句话:“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
当你梦想实现的那一天,也就是你成功的那一天。你或许不能做到,让每个人都认识你,都喜欢你但是可以让周围的人需要你,比如一个作家。你的文字可能成为某个人的精神支柱,有可能会成为一些人深夜里的一束光,冬天里的一缕暖阳。
从梦想开始,从读书开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吕老师告诉我们:“学上者得中,学中者的下,学下者的下下。”他让我们要读有梦想的书,比如《三国演义》《平凡的世界》等;有学养的书,比如《诗经》《古文观止》等;有生命的书,比如《红楼梦》《简爱》;他还告诉我们,要读身边的人写的书。他给我们介绍了几位作者:姜亮夫的堂弟姜澄清,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云南记》作者雷平阳,有“中国当代诗坛传奇人物”的评价之称,《包谷》《沙海》等诗篇作者樊忠慰,《向狗致敬》作者陈衍强。
很多书都是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它陪伴我们走过童年,走过青春,步入中年,进入老年,在陪着我们躺进坟墓。
张晓风写过一句话:“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得是在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既然青春那么美好也会生悔,那何不用文字一点一点的记录下来,让这青春的伤与痛,乐与忧被记录在文字的世界里。
吕老师告诉我们,路遥在写《人生》的时候,每天都要写十八小时,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更苦。我突然有些害怕,我怕我配不上生活赠与我的苦难,我怕我的实力配不上我的梦想,我更怕我的梦想会经不起风风雨雨,中途折翼。
想看一场一个人的电影,想唱一首别人不会的歌,想写一首细水长流的诗,想做一个坚不可摧的梦。生活中很多东西对于我来说,如同一场盛宴,聚时何其欢,散时终须散,除了梦想。梦想,似乎成为了一个永远不可逆的主题。少年乘风而行,需与梦想相伴。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与其困在自己的思绪里伤春悲秋,不如打开窗,拥抱上天赠予我们的浩瀚星空。”是啊,与其伤春悲秋,不如怀揣梦想,奋力前行。为了那一片浩瀚星空,为了那一缕皎白月光,执着前行。
我看到过这么一句话:“窗户在编织梦想,却偶尔被百叶窗剪短。”尽管追寻梦想的这一路,或有荆棘,或有泥泞,也要相信,这些荆棘,这些泥泞,一定是梦想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每个人都想站在金字塔的顶端,但是,“总想”并不是梦想应有的状态,梦想是用来实现的,你不努力,谁也不能给你一个梦。
梦想,总有一天会敲窗而来,但在你等它到来之前,你要有足够的实力与之相匹配。
所以,我知道它会来。
所以,我为它努力。
所以,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