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嫦娥六号”升空登月的新闻,有望带回更多的“月壤”等等月球土特产;嫦娥“月中折桂”登上了热搜,万众瞩目。
本次登月任务工程目标,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背智能采样技术和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实施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同时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预计用时50多天往返。
登月的梦想,人类古已有之,有记载的就有“嫦娥奔月”,虽是神话,但也反映出人们渴望新家园的追求。除了神话传说,还有诗词歌赋,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孟浩然的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明月松间照,张继的“月落乌啼”,赵碬之的“月光如水”,温庭筠的“月缺花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千字文》的“日月盈昃”,《易经》的“月几望,马匹亡”(“月几望”指的是月亮接近圆满的状态,象征着事情接近成功但尚未完成)等等多不胜数。上列古人的月亮描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观察,也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我们祝愿嫦娥六号“月中折桂”(成语出处宋·无名氏《张协状元·张协辞亲》:但愿此去,名标金榜,折取月中桂),也是寄托了全国人民的美好愿望。
除了语言描述,我们再来看一看老祖宗是怎样书写的,甲骨文“月”字像一个半圆;因为满月的次数比较少,所以用半月表示月亮之意。许慎《说文解字》:“月,阙也,大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月赋予阴晴圆缺的变化,是宇宙间太阴的精魄,像月缺的形状。所有和月有关的字都采用月做偏旁。
不单是中国人有这种“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梦想,法国、美国等等的国家都一样;法国的作家儒勒.凡尔纳就写过地理探险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说的是一个很有追求的人,极赋冒险探索精神,将自己装在一个很大的炮筒里,用“乘坐”炮弹的方式发射到月球上去。想象好像有一点不靠谱天马行空,但我相信这个是人类遗传基因里面留下的一个密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飞船成功登月;后来外界都众说纷纭,更有大胆的想象是在好莱坞影城布置好场景拍摄出来的;现更有网友调侃说,登月之后去看一下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月留下的脚印,仿佛说成了我们这一次登月,不是去科研,是去像福尔摩斯一样侦探,非常搞笑。
目前,主流观点还是认为美国登月是真的,他们能甩出很多理由。我这个吃瓜群众也相信美国的登月是真的,更且阿波罗登月工程,可是有几万人至几十万人参与过,让如此多的人保持绝对秘密几乎不可能实现;若作假,“揞口费”真是天文数字哦。
顺便提一句,我国登月工程的实施,其实还是要感谢美国。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尼克松访华,赠送给了我国1克月球土壤的样本,当作见面礼。 虽然只有小小的1克,却拉开了我国登月工程的序幕。
这次“嫦娥”登月科研,不是单打独斗,是国际合作的,有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等的国家及国际机构;我们的科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孟子·梁惠王下》),这个登月party一起玩很嗨,一起见证开心的时刻;我们现在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全球性思考,探索我们人类的宇宙命运出路。
热切期盼嫦娥六号归程,月宫折桂,满载而归,开启探月新征程;甲骨文的“月”字符号,就是我们人类登月,在月壤上新的脚踏实地足迹,翘首以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