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第七天》

“在冥冥之中,我们不约而同来到这里。我说。

   李青说:我累了,我走了很远的路来到这里。

   我说:我没走很远的路,也觉得很累。

   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你说哪个更好?

   我走出自己趋向繁复的记忆,如同走出层峦叠翠的森林。疲惫的思维躺下休息了,身体仍然向前行走,走在无边无际的混沌和无声无息的空虚里。空中没有鸟儿飞翔,水中没有鱼儿游弋,大地没有万物生长。”

一点想法:

  合上书本,从图书馆走出来,夜幕早已降完,天或许是冷,行人很少。思绪沉浸在书本出不来,就像看完《生命不可承受之轻》那时的感觉。

  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人们就开始走向死亡。我们这一张白纸,经过自己的勾勒描绘,他人的泼墨,环境的渲染,最后成了画。在作画的过程中,我们总想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添进去,让这幅画丰富多彩,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画蛇添足,让这幅画变得乱糟糟的。也许是少了构思,少了布局,有些人变成了被牵线的木偶。追逐名利,追逐金钱,追逐一切身外之物,最后却只想安息?是心太乱了?

  杨华的前妻说:我走了很远的路来到这里。

  兜兜转转,追逐了浮华的,虚渺的,最后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没得到,又回到了原点。何必呢。可是我们总是向往那些看似美好的虚无,有的人狠狠地摔一跤才想要折返,更甚者,固执地向前走,撞倒了,又爬起来,像是失去了自我意识的丧尸一样。繁华落尽该如何?那时前方的蒙上了美丽面纱的虚无清晰起来,恍然大悟,迷途知返,可却没有时间了,回不了头了。

  有些人不忘初心,他们失去了很多,但却得到了真正宝贵的东西。

  如果说在人走到了尽头的时候,附着的物质尽数消散,这时人的心不再躁动了,平静了下来,这叫安息。那么那些在生命历程中被保护好的,尚未弥散的灵魂,我们就说他最终得到了永生。

  于是有些人只求安息,有些人却得到了永生。

2017.3.15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