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说到考证问题,她感叹到:“哎,年龄大了,学不进去了,脑子不好使了,学起来费劲、累。”确实,很多人会有同样的感受,我觉得这和年龄关系不大,更重要的是动力和精力问题。读书的时候,学习不轻松,但因为有明确的目标:考高分、考好大学,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心无旁骛,还是很有动力的。工作后,事情变多、变复杂,我们的角色也变得多了起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学习,似乎也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对比下来,就会觉得工作后学习变得很吃力。
在培训中,我也看到有动力和无动力的明显差别。有些学员特别积极,全神贯注的听、记笔记,积极参与讨论,玩游戏的时候特别投入和尽兴,和其他学员和讲师开放的讨论自己的观点,给人感觉是精力无限、很给力。而有些学员基本上不发言,有些带着电脑坐在最后,培训时一直用着电脑,有些一来就找WiFi玩手机、回邮件,不怎么参加活动和讨论,让人困惑他们为何而来。作为讲师,当然是希望所有学员都积极主动,但无可避免的会有人是被客户、被老板“逼着”来的,是来打酱油的,这时也无法做到不予理会,因为这会影响培训氛围和其他学员,是必须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01
直接告诉他们这些培训内容很重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吗?这并不是一个好方法,俗话说得好,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单纯告诉人们某些事物很重要,容易引起反感,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威胁或过度干涉,容易抵触、不认可,凭什么你说重要就重要啊。那怎么办呢?我觉得更好的方式是做一个设计师,设计不同的环节、活动来引导学员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属于自己的学习动力、意义和价值,因为独特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才是学习终极动力。
很多时候我们学习觉得没劲,是因为学习的东西没什么用,学过即忘,没有机会也不知道如何在现实中去用起来,所以难以坚持。而如果在学习时,能找到其现实意义,则能增加动力,学以致用。比如有老师在教统计学的时候,会让学生回想,生活中使用过哪些统计工具?让他们去访谈和了解不同岗位,比如护士、销售员或职业经理人,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用到统计工具。据此,将枯燥乏味的统计学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变得有意思了。有个鼓手老师,在学校一所博物馆式的图书馆中,用身边的物品教学生学习打击乐,上课时,一般先讲解鼓乐的原理,比如摇晃、摩擦发声方式,然后请学生从身边寻找任何一样东西,不管是盘子、管子还是树枝,都晃一晃、摩擦摩擦,听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通过这个方式找到打击乐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些学生不仅学习到了鼓乐专业知识,更加培养了生活中细致观察的习惯,乐器无处不在,没事儿的时候、无聊的时候,随便哪儿都可以开启一场打击乐盛宴。
我自己也有同样的体会,将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之后,学习变得更有趣和有效。在学习经济学和金融的时候,遇到特别枯燥的课程,就特别犯困,微观经济学有很多理论和公式计算,汇率有很多流派和图形、错综复杂,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就像高中学的政治一样艰涩难记…..我曾经一度想要放弃,觉得自己脑子进水了才会没事学这个。后来,我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一是仅仅学习书本上的东西,忘了和现实的联系,成了纸上谈兵;二是追求完美,想什么都学、什么都要搞懂。后来做了调整,就关注一件事,那些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先学,其它的先放一放,做出取舍。
于是我从两个方面重新出发,一是学习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帮助理解。比如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光看书很枯燥,说了很多宏观经济政策: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国企改革等等。我想在这些宏观背景下,老百姓的生活点滴会更有意思,于是去问经历过的人,去看相关的文章。听老妈讲他们以前吃大锅饭、挣工分、排通宵买肉的故事,让我理解计划经济下老百姓的日子确实很苦。看他人写的故事,了解了国企改革中,受影响的家庭的悲欢离合。知道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土地的联系,农村土地承包后,才释放了大量劳动力,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继续释放、继续发展,撑起了制造业大发展的一片天。这一个个的故事,让这本书变成了故事集,变得有趣。
第二个方面是从现实问题出发去寻找答案。我所熟悉的制造业经历了不同地理位置的迁移,从欧美到亚洲四小龙,到中国大陆,到印度孟加拉越南,再到非洲缅甸。是产业变迁的故事、是国家发展的故事、是历史不断在不同国家演绎的故事。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要不断的迁移,非洲缅甸之后还会有下一站吗?这些制造业在每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会一样吗?每个国家的发展特点和优势是由什么决定的?带着这些问题,我在经济学中找到了一些答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不同产业属性和不同国家的资源优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是重资本、重劳动力,有着这些资源(大量年轻劳动力、天然资源等)的国家,自然能吸引大量投资发展;同时,这些资源也来了不利的一面,即“资源诅咒”,如果这个国家过度依赖这些资源,没有长远的可持续的产业升级战略,反而会被资源限制,可能会一直停留在初级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而失去了发展高端制造、第三产业的机会,继而就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一度兴盛的国家现在不行了,为什么会有中国制造2025计划,为什么有一带一路。
再说个生活中的例子,最近一年,我发现老妈她们舞蹈队经常去参加活动,好些是银行组织的,请她们去跳个舞、唱个歌,发点小礼品,对于大妈们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表演过程中,银行人员会简单介绍该银行的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理财产品,当然要强调安全和收益,大妈们一听保本而且收益高,肯定会趋之若鹜,回来还会到处宣传,让自己家人也去买一个。各大银行各出奇招,连一贯高冷的四大银行也参与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竞争变得激烈了,银行存款下降了,余额宝等货币基金、陆金所等理财平台、高风险的P2P平台各自不断抢夺银行的这块蛋糕,尤其是年轻人群体,对新兴事物的接受度高,追求便利和高收益。这背后到底还有什么关键因素呢,作为消费者,到底哪个好呢,该相信谁呢,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金融,就更有动力,一个个的破解自己的问题。
02
和现实生活联系,归根结底是为了寻找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这个东西学了有什么用,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也太功利了吧,不过我觉得“功利”一点没有什么不好。我们的时间那么宝贵,能用在对我们有用、给我们带来意义和价值的地方岂不更好,况且此功利并不是特指钱财名利,也可以是纯粹的精神上的满足。这个意义和价值在个人需求中寻找,通过故事来锚定情感,让自己能够持续保持学习的状态和效果。在学习中去实现和满足个人需求能增加动力,比如在培训中,有时候会遇到工作经验不同的学员,有些初出茅庐,有些已有很多经验,很难满足他们所有的需求,但却有一条是独有的且珍贵的,即学员之间相互学习和指导的机会,给予经验丰富的学员去分享、去指导没有什么经验的,当新学员懂得了一个知识点并回馈感谢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能给予经验丰富的学员积极参与的动力,给予其继续学习以便能解释的更清楚的能量。通过故事来锚定情感,为学习赋予故事,也是极好的动力源泉。比如有个人他很喜欢乐高积木,搭建了非常多的积木模型,家里专门有个储物室用来放这些积木,这些乐高对他意义深远,每一个模型都有一个故事,其中有一个小小的汽车模型他特别喜欢,那是他小时候和爷爷一起完成的,看到这个积木,他就会想起当年的场景,爷爷慈祥的面孔,耐心的指导和鼓励仍然历历在目,是这些故事让每个乐高模型有了价值、内容和深层的意义,让他坚持这项学习和练习几十年。
在我们公司管理培训中,也会强调这一点,很多公司都会有新员工培训,主要把公司发展史、工作要求、规章制度等介绍一遍,这些对于新员工来说只是冰冷的数字和冗杂的信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记住。如果通过一个个故事把这些信息传递出来,效果会更好,选几个在公司发展中,特别有意义的故事,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员工故事,由当事人讲述出来,无论他们语言表达技巧如何,但那是真人真事真情感,最是能打动人的。另外,很多公司都会有消防安全知识宣导和消防演习,好多只是走个过场,演习的时候很多员工边走边聊天,他们并没有认为这很重要,也没有觉得和他们有多大关系,这只是公司的要求而已。有个公司另辟蹊径,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宣导,他们培训前先拍了一个短片,采访了一些员工,让他们分享一些自己和家人最幸福的时刻,有的人想起最近家人的旅游,有的人拿出随身携带的全家福……这个短片循环在公司播放,并穿插了一些消防安全小知识,目的是让员工知道这些知识的学习很重要,为了他们能够安全工作、安全回家,和家人一起度过。有了这个铺垫,接下来的培训员工就很积极,很认真的学习。
为学习赋予意义和价值,是需要自己去主动寻找和创造的,别人给不了,因为只有自己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能打动自己的。我们可以梳理梳理自己的学习计划,看看购买的网络课程,想想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对自己的当下、未来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学习的内容可以用到哪里呢?或者有什么现实中的问题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和启发的?这个过程有什么故事吗?以此排个优先顺序,把最重要的学习先提上日程,增加自己的学习动力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