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某日,吃过午饭,无聊的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翻节目频道。忽然,一个稚气的声音吸引了我。一看,原来是某个台的娱乐节目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儿正唱着王麟的《伤不起》,十分投入。台下,欢呼声和掌声不断。一曲歌罢,小男孩灿烂的笑着向台下鞠躬致谢。主持人走上台笑着说:“这是我第一次从这么小的孩子口中听到这首歌。哎呀!感觉还真的是不一样!”台下一阵哄笑。接着,主持人蹲下问小男孩儿:“谁教你唱的这首歌啊?”小男孩儿说:“我们老师。”主持人又问:“那你知道这首歌歌词是啥意思不?”小男孩儿摇摇头。台下又是一阵哄笑,主持人也笑了。可是坐在电视机外的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这么小的孩子竟然唱这样的网络口水歌曲,还是老师教的。难道现在的小孩子都学如此“成熟的”歌曲吗?
去年暑假,去亲戚家串门,她家里的女儿7岁,很乖。我问她上学好玩儿吗,她告诉我在学校很好,有一大堆同学可以玩儿,而且她们老师每周都教她们唱歌。我乐了,便哄着小丫头给我唱一首,她唱了,可是刚一开口,却让我瞠目结舌──庄心研的《一万个舍不得》。听到一半,心里越来越乱,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歌曲也流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高雅的,低俗的,应有尽有。我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可是,我却不明白,为什么小孩子也要受到网络歌曲的冲击,尤其是那些并不适合他们的歌词?曾经悦耳动听的儿歌都到哪里去了?曾经活泼轻快的旋律又到哪去了?
想想我的童年,有《上学歌》,有《让我们荡起双浆》,还有《小螺号》、《外婆的澎湖湾》。可是,现在的孩子呢,天天有学着什么样的歌?歌的大意要么是我爱你你不爱我,要么是你爱我我不爱你,亦或你我相爱到永远。它们真的是孩子们该有的童年之音吗?而作为老师,又真的教得下去吗?
记得有一年“六一”儿童节,《艺术人生》特别为孩子们举办了一个关于儿童歌曲的栏目主题。当时请了一大批老一辈儿童作曲家,一起回忆了他们曾经创作时的快乐过程。其中《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歌曲创作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歌曲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一首插曲。其导演严恭回忆说:当时,这首歌的作曲家刘炽那时刚过而立之年,已是颇有名气的轻音乐作曲家。他为这首歌曲谱了两套曲子,一直犹豫不决到底哪一个更好。于是他让合唱队员和小演员们都听听,看看大家喜欢哪一个。结果,大家都给2/4的谱子投了赞成票,理由是“有划船的感觉”。一首歌曲,作曲家尽心写出两套曲谱,并让孩子们挑选,折射出艺术家认真与执著。也正如此,才留下了如此脍炙人口的歌曲。
节目的最后,主持人朱军说了一段话:“我知道,现在的许多幼儿园、小学都会教我们的孩子许多流行歌曲,忽视了那些曾经经典的儿歌。但是,我在这里想要呼吁我们的老师不要这样,孩子们的世界是纯洁的,他们的耳朵应该听干净的音乐,多教教他们一些儿歌,让他们在简单的旋律中快乐成长,度过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这个社会已经有了许多不够美观的地方,请为我们的孩子保留一个阳光校园!最后,我也希望我们的作词家、作曲家共同努力,继续谱曲、写歌,仅仅是为我们的孩子。保持一颗童心去感受他们的世界,这样他们才会有拥有单纯幸福童年的机会!”
“可爱的孩子们,别着急,明天,你们又有新的儿歌了!”我希望听到音乐家们这样说。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欢快的儿歌!”我希望听到老师们这样说。
“宝贝,来,唱一首你们学的儿歌给我听!”我希望听到大家这样说。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我希望听到孩子们这样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