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琴是一个典故,解佩是一个典故,都与爱情有关
文学天天见 2018-06-11 20:24:46
江南雨先生诗词讲座8(接上节)
然后再翻一首,他的木兰花。木兰花这个的结构,跟蝶恋花有点相似之处,大致有点相似之处,但它句子句数不同。我们可以读读,这个结构方式也挺有意思。我们看这首,(燕鸿过后莺归去)。看这一首。我们尽可能的多讲几个词牌,但是就是以前因为我们讲过蝶恋花,讲过虞美人,等等讲过很多词牌,到了木兰花的时候,大家一读你就知道它的结构特点是个什么样子了,这首(燕鸿过后莺归去)
木兰花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那么这首木兰花,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它是标准的七言律句,只是和律诗的平仄格律,就是句子的组合不一样。律诗的组合,它是平起之后,后边一粘一对一粘一对,对吧,这样的连接的,而木兰花打破了这种粘对的规律。然后组成了这样一种,以去声或者叫以仄声为韵脚的,这样一种新的结构方式。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上来本身就给人一种,有点惆怅,有点压抑的,但是又缠绵的,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假如说我们不看字面,只读这首诗,只从声音上,来体会这个木兰花它的味道,就应该有所感觉,就和诗有所不同了,诗有一种大气,有一种另外一种这种缠绵的感觉,词它是这样。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那么我们光听声音,是不是你已经感觉到,和我们过去写的律诗有很大不同了呢?如果你能感觉到这种不同的话,那么你就是已经渐渐的体悟到诗与词应该有什么样的区别了,诗即使做仄韵诗也不是这个味道。这首词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燕鸿过后莺归去,这是个什么时间呢,这是个春末。细算浮生千万绪。为什么说春末还是秋,这个我倒没有,这句话先忽略,总而言之是个季节时间的一过渡,细算浮生千万绪。
在一个季节交汇的过程中,才容易产生感慨,什么时候容易产生感慨?比如说春天来临了,是时间交汇,春天要结束了,是时间交汇,秋天来临了,是时间交汇,秋天要结束了,也是时间交汇,还有就是年关的时候,包括人生日的时候,都是时间交汇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人生如梦,或者叫做白驹过隙这样的感慨,那么,燕鸿过后莺归去,它是一个季节的交汇时间的交汇,所以才引出了细算浮生这样的感慨,你看,前边的时间交汇季节交汇,和后边的细算浮生,这样的内容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上边说长于春梦几多时,下边说散似秋云无觅处。春梦秋云并列的放在一起,这是对千万绪的一种延续和补充,这就是上片。
下片他说闻琴解佩神仙侣,闻琴是一个典故,解佩又是一个典故,都是与爱情有关的。那么后边他说挽断罗衣留不住。就是指那样的神仙侣,或指过去那种美好的生活经历它留不住,该变就要变,就象春梦就象秋云一样,大自然的规律,或者是生活的无可奈何,谁也没有办法。那么结尾呢,逼出两句来。换句话说,读词的人读到这,已经感觉到莫名的无奈和惆怅,写词的人写到这,那也已经是无奈和惆怅到了极点。
于是他才说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表面是什么?你不要去一个人,蹬着眼睛你说,我活的很清晰,我很明白,这个世界你看我就应该怎么怎么样,不要这样。你还是糊涂一点吧,你即使是想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哪怕是你境界低一点,这样的时间也不多呀。烂醉花间这样的时候,就是一种所谓,表面上看来是一种消极的那种生活态度,即使你想消极的对待人生,你还有多少机会呀,也不多嘛。所以即使是烂醉花间,也应有数。过去我们说烂醉花间,我老是说烟鬼酒鬼,这个不好,你应该积极一点。
它其实你就是想消极能消极几天呢?!他是反过来用这样的话。这种话我们表面看来是一种牢骚语,好象它是消极的,是无奈的,不应该提倡的。但是大家不要这样想,因为诗词,他是个艺术,要站在一个艺术的高度来体会,这种表面的这种消极也好还是无奈也好,他是为了表达他当时的一时一地的某种情绪而写的。第一,不一定是他真正的生活态度。第二,他是诗人和词人那时候的一种感觉,它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情绪的表达,是一种心境的描写。今天看着对的,明天可能觉得错,今天觉得错的,或者你觉得错的,别人觉得可能有几分道理。
所以在做诗词的时候,尤其是做词,对与错这个概念,尽量让它远一点。诗里,诗要言志,可能还有点对错的感念,也不完全以对错来论优劣。那么到了词里,就更要注意,不要去讲理,不要去讲科学,讲道理。当然说我们不是不讲道理,而是你这种道理,它是一种艺术化的变化了的道理,在那种情况下,他是这样的想法,到了另一种情况下,它可能是另一种想法,不要去非得把它究实了什么对错,不要去这样想。包括在词里面,大家一定要注意,对错或者道德观念,不能说没有,但是你不要以常人的那种道德观念来衡量诗人词人,它是一种无理而理。
他讲自己的道理,表达的是自己的情绪,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某些观念某些想法,更重要的是这首词跟本谈不上对与错,积极与消极,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因为人活一世,就几十个春秋,但是一向年光有限身,其实这个东西,他还是到了晏殊这里,他已经明显的,他已经开始对人生,产生一种思考,我们说在唐初的时候,崔颢那首诗,就已经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到了这里呢,他开始用词的形式,用一种温婉的形式来做另一种方式的思考,我们之所以讲晏殊,之所以挑他这样的词,主要让大家来体会这个道理。好,我们休息一会之后,咱们再接着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