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前几天青岛大学宿管老人去世后,我写的一篇社评文章,想发表自己的观点,却没有合适的渠道,就拿来给诸君看看。
据青岛大学官方通报及多家媒体2025年7月7日报道,该校一名物业工作人员在值班室不幸离世。学生实测值班室温达43.2℃(网友提供测温照片显示数据)的细节,与青岛持续发布的高温预警形成鲜明印证。这场发生在高校空间内的个体悲剧,不仅折射基层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系统性缺失,更以最沉重的方式叩问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文底色——当“以人为本”被奉为教育圭臬时,为何最基础的生存关怀却在制度缝隙中失落?
事件暴露的核心矛盾在于高校后勤“外包化”与主体责任认知的割裂。校方强调涉事宿管属“第三方员工”的回应,实质是管理责任的自我豁免。当劳动者在校园物理空间内提供服务时,高校作为场所管理者及服务受益方,其对生命安全的保障义务绝不能因一纸“外包合同”而转移。这种错位导致三重困境:硬件保障悬空——据人社部2024年督查通报,全国仅37.6%的用人单位落实合规防暑设备,高校后勤类物业企业达标率不足三成(29.4%),同期建筑行业防暑设备达标率为52.1%,反衬物业领域对劳动者保障的系统性轻视;应急响应失灵——气象预警未能触发后勤人员避暑预案,间接导致悲剧发生;尊严认同剥夺——宿管生前收养流浪猫、帮学生修车等善举,与其被拖欠工资、穿丢弃旧衣的生存状态形成残酷反差。(网传宿管被拖欠8个月工资,校方未证实,但其生前确靠捡拾衣物、清水煮面度日)所谓外包,绝不能等同于将“人”异化为可拆卸的零件,可随时抛弃的“垃圾”,更不能以撇清责任的方式来凸显对生命无情的漠视。
此事件,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高校资源配置的价值扭曲。行政楼与留学生公寓空调完备,而学生宿舍及宿管值班室成为高温“重灾区”,暴露资源分配的身份等级逻辑。当校方人员声称“在屋里不觉得热”时,恰是特权视角对苦难的无意识,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写照。
据悉,校方投入资源推进空调安装计划,却未能关注宿管值班室基础降温需求;毕业典礼的声光秀与宿管微薄月薪形成荒诞对比,“重展示轻生存”的支出结构背离教育本质,脱离大学精神。更值得警惕的是制度改进的被动性——烟台南山学院事件后立即安装空调的响应,反衬出青岛大学“早有计划”(安装空调)的行动滞后。当防暑降温依赖舆论倒逼而非制度自觉,人文关怀便沦为危机公关的垫脚石。
要重构有温度的后勤保障,需从责任机制、资源分配、文化认同三重维度突破。首要在于压实高校主体责任:教育部门应修订《高校后勤管理条例》,明确外包人员与在编员工享受同等劳动保护,将防暑设施纳入办学硬指标;建立后勤安全连带责任机制,用工单位对承包商保障失职承担不低于50%赔偿份额,倒逼外包筛选以“成本导向”的同时,兼顾“人权导向”。资源分配应具有公平性,当资源分配不均时,紧急补充措施关键在于构建应急共同体:推行校园高温“双开放”制度,开放图书馆等空调场所供学生及后勤人员共享,同步开放后勤区供学生志愿服务;为高温岗位配备智能健康手环,数据接入校医平台实现主动防护。而这些措施的根基在于重塑劳动尊严:设立由学生票选的“最美后勤员工”奖项并配套学校津贴,开设劳动权益通识课,聘请后勤人员担任“劳动导师”,通过修水管、修自行车等实践教学消解职业偏见,使“劳动”本身获得重视,“劳动者”获得人格尊严。
那位帮学生修车、收养流浪猫的宿管,用生命揭开了高校华丽表象下的制度缺失和人文匮乏。人文关怀的真谛不在毕业典礼的煽情演讲,而在酷暑中给予劳动者一台空调的尊严;不在国际排名的攀升,而在对每个校园生命的敬畏。高校的使命不仅是培养“精致的专业人”,更需锻造“有温度的社会人”——这要求管理者在资源分配中看见“人”,在制度设计中尊重“人”,在危机应对中守护“人”。唯有填平后勤保障的沟壑,教育的初心方能穿越高温炙烤的世间,照亮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