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时,有一个衡量结果永远是对的:错的永远是自己。
01
《论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记得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因为父母公婆都不在身边,老公下班后就得替我照顾孩子。
一是因为我看了一天孩子烦得不行,二是老公抱着孩子,我可以趁机收拾一下家务。
可孩子睡反觉了,凌晨睡觉是常事,有时候熬到凌晨一两点,老公嫌我累着,也看着孩子可爱,偶尔一天他也睡得很晚。
老公第二天起床上班走的时候,我都迷迷糊糊的,孩子还在梦中。
有一天,老公回来说:
“天啊,今天车限号,我坐公交时竟然睡着了。
边上还有两个年轻人笑我,听他们说我,‘大早上就犯困,昨天晚上不知道干什么了呢?’说完还嘿嘿笑了几声。
我听得出他们的意思,好像我昨天做了什么了不得人的事似的。”
说别人是什么人的时候,自己就是什么人。
把自己以为不耻的一些事扣在别人头上时,恰好让别人看清了自己的真面目。
所以,不要用自己认为去评判别人,这样不仅惹人不高兴,还暴露了自己的品性。
02
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现金支付年代,一位大陆的名人在台北打车,看到计费表上显示的是130元,按台湾的出租车收费标准,他需要在计费表的基础上再加15元,这位名人给了司机150元。
他想着司机应该找他5元才对,可看着司机丝毫没有找钱的意思,就默默下车了。
当他下来车以后,猛然间想到他是叫的无线电车,应该再加十元才对。
他当即通过车窗又给了司机5元,司机接过钱说:
“我以为大陆来台湾的人都是小气鬼呢?”
当时,这位名人气就不打一处来,司机竟然把他的一时疏忽理解成小气。
后来,他想了想,没说话扭头又开了。
他不说话不是自己没理,是不屑于跟司机解释了。
其实,不管是陌生人之间,还是熟人之间,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礼貌地说出来,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一般来说,事情都能得到令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如果一方以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来想另一方,势必会得到自己所以为的理想效果。
《庄子》中讲到尧去华山视察时,华封人祝他“富贵、长寿、多男子。”
尧都拒绝了,说“富贵会多事,长寿回多辱,多男子会多惧。”
可见,每个人对富贵、长寿和子孙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幸福的标准也就不一样了。
不以自己的标准推测别人,方乃智者。
03
为什么父母在孩子面前说应该怎样怎样时,孩子会反感?为什么朋友之间有一方特别爱说时,另一方会表现得不耐烦?为什么劈头盖脸地批评员工时,员工往往心服口不服?
这都是因为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要求他人,自然不会得到理想的回应。
可人往往都有表现欲,喜欢在家人、朋友、同事、领导、下属等面前展示自己、表述自己的独到见解。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别人身上,比如自己不高兴的时候,也感觉别人不高兴;自己厌恶一个人或什么事的时候,别人也厌恶类似的人和事;自己感觉自己根优秀的时候,感觉别人也看着自己优秀。
这在心心理学上叫“投射效应。”
当我用一年半的时间拿下一个本科的自考文凭时,感觉自己真了不起,一旦在家人和朋友面前提到文凭,我就爱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自考的学习考试经历。
结果,有一次,我看着大家都没有兴趣听了,都开始私下有小动作,有的开始看书,有的开始用手拿别的东西,有的开始窃窃私语地谈论起别的事情来。
顿时,我发现自己成了祥林嫂。
祥林嫂以为自己心里的事也是别人心里的事,盲目地把自己的不幸投射到别人身上。我也做了类似的事,感觉别人都会认为我优秀。
结果,却是自以为是。
结语
要想有好的人缘,走到哪里都准备做一个聆听者就对了,即使开口,也不要随意第给人和是下结论,永远记着自己只是微不足道对就好,因为向善若水,水低为王。
因为懂得,所以不语!
我是邯唐情感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记得点击“关注”,也可以点赞,收藏、在评论区留言和转发给您身边的好友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