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环境呈弱酸性,有多种微生物寄居,包括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支原体、假丝酵母菌等等,阴道内还生长着一种有益菌群:乳酸杆菌,在生长繁殖时会产生乳酸,可以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维持阴道内菌群的平衡(pH≤4.5,多在3.8~4.4)。经常使用洗液清洗、频繁性生活、机体免疫力低下、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肥胖等等,病原体趁虚而入,造成阴道菌群失调,炎症随之而来。
一 · 滴虫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itis,TV)病原体为阴道毛滴虫,以性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也可间接传播。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灼热、疼痛,分泌物为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治疗以口服甲硝唑或替硝唑,连服7日,口服药物的治愈率达90%~95%。滴虫还能吞噬精子,影响精子在阴道内存活,性伴侣应同时治疗,治愈前应避免无保护性行为。为避免重复感染,内裤和毛巾建议高温消毒。
二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病原体为假丝酵母菌,主要为内源性感染,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免疫力低下或会阴局部湿度及温度增加时,假丝酵母菌转化为菌丝相,大量繁殖生长侵袭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发病的常见诱因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严重者外阴部灼热痛、性交痛,以及排尿痛,妇检见外阴红斑、水肿,可伴有抓痕,皮肤皲裂、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急性期可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霉菌感染反复发作让人坐卧难安,治疗:消除诱因,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等药物,积极治疗糖尿病。患者要勤换内裤,内裤和毛巾要用开水烫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局部或全身抗真菌药物,以局部用药为主,如下:
1、克霉唑制剂,1粒(500mg)放置于阴道深部,单次用药;或每晚1粒(150mg)连用7日;
2、咪康唑制剂,每晚1粒(200mg),连用7日;或每晚1粒(400mg),连用3日;或1粒(1200mg)单次用药;
3、制霉菌素制剂,每晚1粒(10万U),连用10~14日。
VVC在妊娠期间经常发生,仅建议在孕妇中使用为期7天的局部唑类治疗方案。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单剂量150mg氟康唑可能与自然流产和先天畸形有关,因此妊娠期禁用。
对于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要以全身用药为主,同时行药敏试验,并需要3~6个月的维持治疗,治疗期间定期复查监测疗效及药物副作用,酌情停药。
三 · 细菌性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以带有鱼腥臭味的稀薄阴道分泌物增多为主要表现的混合感染。正常阴道菌群以乳酸杆菌占优势,反复阴道冲洗和频繁的性生活等因素造成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微生物失衡,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主要有加德纳菌、其他厌氧菌,以及人型支原体感染,导致细菌性阴道病。妊娠期患细菌性阴道炎,会造成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早产等,所以要积极治疗,提前预防避免造成不良妊娠结局,治疗用抗厌氧菌药物,主要有: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霉素,甲硝唑可抑制厌氧菌生长而不影响乳酸杆菌生长,是较理想的治疗药物。
四 · 萎缩性阴道炎
萎缩性阴道炎(atrophic vaginitis)为雌激素水平降低、局部抵抗力下降、以厌氧菌感染为主的阴道炎症。常见于自然绝经或人工绝经后的妇女,也可见于产后闭经、接受药物假绝经治疗者。外阴灼热感、分泌物增多、瘙痒、性交痛,阴道皱襞消失、萎缩、菲薄,有散在小出血点,有时见浅表溃疡。治疗原则为补充雌激素,可以口服给药,对阴道局部干涉明显者也可以同时阴道涂抹雌三醇乳膏,增加阴道抵抗力;使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
2021年美国CDC关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指南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点:①推荐的阴道内用药方案更多,使用更加灵活。建议根据药物的可获取性进行择优选择。②将复发性VVC的定义更改为1年内有症状性VVC大于等于3次。进一步强调了对VVC复发诊治的重视。
综上所述,不管哪种阴道炎,都不要私自冲洗阴道塞药,一定到医院看诊并化验分泌物,遵守医生医嘱按照疗程对症治疗,戒烟戒酒,性生活注意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