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期末考试前两周通宵达旦地赶工,为了弥补他们平时贪玩儿损失的时间。但千万不要小看他们这两周的付出,因为只要熬过这两周,他们期末考试保底也是及格,有的还能拿到优秀。
他们在这两周以惊人的毅力和效率学完了整个学期的知识点。他们被激发出了平日里难以实现的潜能,以超人的学习速度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这就涉及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稀缺”,通俗的意思是我们脑中时刻在想的东西。在解释大学生期末考试两周前冲刺的原理前,我们要先讲一下“稀缺”是什么。
在二战末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行过一个在如今看来违反道德的心理学实验。他们把一群人封闭在一个宿舍里,每天只给他们很少的食物,以维持他们的生命。
更准确来讲是让他们刻意保持饥饿,每餐都吃不饱,但能够活下来。一段时间后,他们有的因为脂肪太少,坐在椅子上都感觉疼,需要垫一个垫子。
有的开始翻看不同报纸上食物的价格,并仔细研究;有的萌生出想开餐馆的想法;还有的在看电影时看到男欢女爱并不感兴趣,而是在看到和食物相关的画面时为之一振。
显然看报纸上的食物价格、开餐馆都不是他们最初的想法,而是因为受到食物短缺所产生的结果。因为时刻都感到饥饿,所以他们脑中时刻都想着和食物有关的东西。
“稀缺”就是我们时时刻刻都想要拥有,却还没得到的东西。
就像贫穷的人永远都想着钱,工作狂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工作,孤独的人在很多时候都想要拥有朋友,单身狗在夜深人静时想要谈恋爱。他们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想着自己最缺少的东西。
那么我们如果让时间成为我们的“稀缺”会发生什么呢?它一方面会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像赶通宵的大学生一样,以极高的效率完成所需要完成的事务。但另一方面,它会让我们忽视很多细节,包括那些关键的、致命的细节。
当我们非常缺少时间,比如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大学生一样,两周后就是期末考试。这时,就会带给我们专注红利(focus dividend)。这时,我们能放下手中一切不再重要的东西,游戏不打了、聚会不去了、手机也不再看了。抓紧时间完成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目标。
大学生两周后就要考期末,他们只要心中想不挂科,他们中就没有一个人会在这段时间放松自己。
假如一个人在一座即将垮掉的断桥上,他有30分钟离开这里。只要他还想活命,那么他的长跑速度会比奥运选手还要表现优异。
生活中很多例子也能证明“专注红利”,一个上班族需要在下班前完成一项任务。他很有可能选择上午摸鱼,下午用极高效率的4小时完成这项任务。
根据心理学专家的研究,很多公司的会议前半段就是在东扯西扯、胡侃瞎侃,到了后半段开始逐渐涌现出很多实质性的建议,很多计划和工作上的进展也都是在会议的后半段被挖掘的。然而,这并不是因为会议的前半段的东扯西扯为后半段做好了铺垫。
是因为会议上的人群意识到如果再不马上结束这个会议,从这个会议上获取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就会影响到他们接下来的工作。
可以看到,“专注红利”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效率,激发我们的潜能。有人可能会想,为什么不假设一个截止日期,以加快我们的速度。但很遗憾,如果我们想拥有“专注红利”,截止日期就必须是真实的,不可能是假设的。
前面我们说到了我们最缺少时间时,“稀缺”带来的好处。但另一方面这种“稀缺”也会带来一些坏处,有时候还是致命的。
2005年,消防员亨利在救火途中因自身没系安全带,在消防车急转弯时,车门被突然掀开,从车上飞了出去,两天后死亡。
对于消防员来说,从他们接到警报的那一刻起,时间就成为了他们的“稀缺”。他们会在60秒内换好衣服,冲上消防车。但亨利为什么会忽视一个最基本的安全常识?这就涉及到了“专注红利”带来的坏处,正是这个坏处带走了亨利的生命。
管窥(tunneling)是指专注某一事物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也叫“隧道视野”。
消防员在消防车上不止要用最快速度冲到火灾现场,还需要在车上制定救火方案,包括火灾现场的建筑分析、需要用到的水龙头数量、计算消防队到达火灾现场的时间等等。可谓争分夺秒。在到达现场前,消防人员就需要尽可能地完成更多的工作。
在这种情境下,不系安全带就成了看似一件不重要的事情。在这样的逻辑下,其他的事情都比系安全带重要。
消防员亨利的丧生是在一次救火途中,而生活中因为管窥所犯下的错误也有可能是在一些长期方面。
管窥负担(tunneling tax)是指因没有对管窥心态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心智负担与不利影响。
比如穷人因为不想花自己仅有的、所剩不多的金钱去购买保险,导致在他们生病、遭遇重大变故时需要花费更多的钱去弥补。他们从保险上贪下的小钱,比不上遭遇重大变故时所需要支付的昂贵的医药费。
一个人专注于不健康的美食,导致他因此患病。一个人喜欢熬夜,导致他中年时,身体堪忧。这都是因“稀缺”所产生的“管窥心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短期快乐”与“长期满足”。想要拥有长期的满足、健康,就需要牺牲掉短期的快乐享受。
然而,由于“稀缺”和人们的“管窥心态”,他们往往会选择短期的快乐,而牺牲掉用长期积累起来的成果。
相关材料
《稀缺》第一章 专注的“得”与管窥的“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