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发行特别国债?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环境下,我国有必要采取较强的刺激政策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
一般国债的筹集资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补充国家财政资金;而特别国债资金则专门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需要。
从预算管理来看,特别国债仍属于政府债务。按照国债余额管理办法,纳入中央财政国债余额管理,在发行时调整国债余额,不列入财政赤字,其收支纳入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
特别国债具有诸多优势:(1)针对特定用途发行,更加契合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政策目标;只需人大常委会审议,更加有利于相机决策;(2)为中央政府加杠杆的直接手段,可避免地方政府债务过快上升;(3)用途更加灵活。
特别国债发行历史回顾
此前,我国共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
第一次,1998年8月向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了2700亿元长期特别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四大行资本金,使其满足《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同时解决因频繁出现的坏账问题而对我国银行体系带来的冲击。主要用途是1998年央行大幅降准为购买特别国债提供资金,释放了超过2400亿元存款准备金,提高了货币供应量。
第二次,2007年,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主要目的是在国际经济失衡,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的背景下,为了维护经济稳定运行和物价稳定,缓解央行对冲的压力。主要用途是采用定向方式,实质是央行外汇和财政部特别国债双方内部的一种资产交换,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偏中性。
此次改造特别国债的目的及方式猜想
主要目的可能更多是用于促进消费,以扩大消费的方式来对冲外需对经济的拖累。传统基建已经有专项债支持,特别国债如果再用于政府主导的基建,虽然执行力强、见效快,对经济的推动更强,但带动的多是钢铁、水泥等重工业行业,这些行业经过2015-2018艰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剩产能已经得到较好去化,此时在传统基建上发力,可能会影响去产能的效果。
而从解决就业来看,与2008年不同,当前90后”与“00后”们更倾向于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第一与第二产业吸收就业人口的作用在下降。从数据上看,2018年采矿业、制造业与建筑业等行业新增就业人口相比2014年,分别下降了182万、1065万和211万,而信息技术、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则多增了60万-200万。
发行方式:(1)由财政部定向发行特别国债给商业银行,利率参照再贷款利率,央行通过降准或者再贷款为商业银行提供等量流动性,财政部借此进行财政贴息、转移支付和支持基建投资等。为了提高商业银行持有特别国债的意愿,也可考虑允许商业银行将特别国债用于存款准备金缴纳的方式。(2)参照2007年特别国债的发行方式,可由央行借道政策性银行的方式购买部分特别国债。(3)可进一步创新特别国债的使用方式,用于支持银行永续债发行,提升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