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菜场里的人,不论站着的、坐着的还是走着的,无非两种,买菜人与卖菜人。开车的,蹬三轮的、闲逛的都往里钻。
开春季节,番茄堆满菜场,那个季节的番茄价格并不那么好看,七、八毛一斤,不用讲价,直接抬上称一称,数钱,付款,走人即可。缅甸人喜欢买胡萝卜,上午九点,一辆辆三轮车拉的都是胡萝卜,胡萝卜也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运来的,看叶子不是现摘的,也不是本地种出来的。蔬菜批发商的货车尚未停稳,买菜人早已爬上货箱,扯开篷布,往自己的车上搬胡萝卜。一袋三十斤,车上的只管往下递,车下的只管接过来整齐的码放到三轮车厢里,至于挑拣一番,那是没有的事。
姑娘说,其实胡萝卜挺好吃的,炖汤甜,炝炒比较脆,腌咸菜好看,不过食堂里弄出来的并不好吃,所以并不常买,有时自动回避。
我说,大概是看着别人买的起劲,你也心动罢了。
02
转拐处的批发商,一年到头批发的蔬菜种类都差不多,洋芋、茄子、番茄、胡萝卜、花菜、洋葱、辣椒、黄瓜……都是固定的,这些蔬菜的特点是易存放,跟着时令走,偶尔会增加豆子、茭白、葫芦等,但从来不做小青菜、白菜、绿葱、芫荽一类的批发。
有人不卖芫荽一类的蔬菜,自然就会有人只卖芫荽那一类的蔬菜。她们每天从外地拉回一车新鲜蔬菜,青菜、苦菜、小白菜、香葱、芫荽、芹菜、茴香……卖的就是一个新鲜,一天只做这一趟生意,卖完就走人。买菜人摸准了卖菜人来的时间点,早早等候着,车一停,人一哄而上,为了一把茴香而争得面红耳赤也是常有的事。
有人生意做得火热,自然也有人生意惨淡。蔬菜看起来挺好,可不是价格高就是卖菜人说话不好听,买菜人一看也就不想再讨价还价。那些铺面从卖蔬菜变成了卖粮油,最后变成了别家的仓库。
姑娘说,前面那样的批发商不错,生意挺好,有固定的顾客,后面那样的生意简直做不成。我说,很多人都想成为好很好的样子,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做的很糟糕。
03
批发商大多是夫妻同心协力,一个人抬菜、送菜,一个人称菜、记账、收钱。抬菜的汗珠子挂满脸庞,头发湿了,衣服也湿了,汗珠子滑到了睫毛上,眨眼之间顺着眼泪流过的地方滑落。两个小时后,菜卖的差不多了,才会停下拉起肚脐眼处的衣服,抹去满脸的汗水。
驼背含胸的中年妇女,胳肢窝下夹着小本子,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把香菜来回翻弄,揪去黄色叶片,批发商过来说我从来不卖这菜,放不住,一沾水就坏,说完转身离开,再次回来接着说,就这个价,你拿去随便卖。
中年妇女是那个买菜的时候经常遇到的妇女,一双夹角拖鞋,脚背上沾着泥巴,身穿淡粉色短袖T恤,头发自然弯卷,买下一捆菜,就动手在本子上记上一笔。
她其实是个卖菜人,与其他卖菜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买和卖都在这个菜场里进行。在不同的批发商处买下一小捆,集合到自己的菜摊子,卖零客,赚差价,运气好也会遇上采购较多的客人,一次性买完摊上的几个品种。庄稼人扛来一箩筐新鲜水灵的生菜,她抢先买下,那是那天菜场里唯一的一筐生菜,坐地起价,小赚一笔。
菜场里这样人并不少,相比起蔬菜批发商,她们的每一笔买卖都做的精细,一根葱就卖一根葱的价格,不如批发商来的爽快,多个三根五根那都不是事。韭菜装进竹箩筐,说是自家种的,也没有人去考究,究竟是不是凌晨四点从菜地里割下的那一茬。
姑娘说,这生意倒是轻松,买卖不过这个市场范围内。
我说,最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细心,毕竟几块几毛都得计算清楚,赚的和亏的都在几毛几块之间。
04
一筐番茄,忒多,姑娘要不了,小伙子说,一筐他也要不了,姑娘一想,不如这样吧,你要剩下的我要,小伙子说行。这倒省事了,批发价,谁也不亏。
我说,姑娘,可以不用那么认真。姑娘笑了。
蔬菜的价格从来没有定死的,雨水不足,菜少价高,雨水多了,拉菜的货车进不了,照样价高。
中秋节刚过,卖菜的没来,买菜的不少,那天的辣椒六块一斤,姑娘说,你这是翻了几倍呀,卖菜的说,出了这条街,没第二袋辣椒。一条街、两条街、三条街、再次回来,姑娘还是掏钱买下。香菜三十块一斤那天,姑娘气得转身买老缅芫荽代替……
四五月份,甜脆玉米集中上市,四毛钱一斤,一口袋新鲜玉米买下来也就三、四十块。
姑娘说,后来再买玉米,再也不敢讲价了,要多少给多少,一口袋玉米三十块钱的经历让她感到不舒服。
我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