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8日 晴
最近报了个整理课,学了一些实践知识。也产生了一点自己的思考。
整理说到底是服务懒人的,因为勤快人很多事情顺手做了,或者在家务中进入心流状态,家务不是痛苦事,就没必要做为一个麻烦来解决。
既然是服务懒人的,那就要从懒人的角度出发。把各项工作减到最低。比如衣服能挂就不叠,把家务路线规划到最优,在那里需要用的东西就收纳到那里,就可以减少到处找东西的情况了。
今天家里发生了一件小事,也引发了我关于整理的思考。
今天大宝放学回家,发现茶几上的抽纸用完了,他把抽纸盒打开,问我能不能他来换,我说可以的呀,你不是知道抽纸在哪里放的么?
于是大宝就跑到我们的房间里,翻出来之前我俩玩耍他整理到一起的抽纸,打开并放到盒子里,还贴心的把第一张纸巾抽出来露在外面。
正好这个时候奶奶进来,看到孩子在摆弄抽纸盒,说不要玩抽纸啊,我赶忙解释孩子在换抽纸。奶奶说,他知道抽纸在哪里,他怎么换?
孩子这个时候展示给奶奶看他弄好的抽纸盒,换来了奶奶的一阵夸奖。
这件小事还让我颇为感慨的,这让我意识到家务事,就应该让家人都能参与进来。
像老一辈的妇女,很多人一辈子都在为家里操劳,大小事都是亲自打理,其实有相当的一部分原因是她们把家务事变成了私事。
以前的房子收纳系统并不完善,很多同类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够放在一起,这导致家庭主妇们将各种用品囤货都收在自己才知道的地方,
其他家庭成员做一次家务要喊上她们数十回,她们也不会告诉东西在哪里而是一次次去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最后搞得什么东西塞在哪里还是她们独享的秘密,那家务事也只能全靠她们才能推进了。
为了让家务事能成为家人都能做的项目,参与感是很重要的。
一方面是尽可能将同类型的东西存放在一起,方便每次查找。
另一方面,对一些东西,也要看谁的使用频率高,让这个人来决定东西的存放位置,给一些东西赋予私人属性,让主人有家务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