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自己”,这个词是从《商战》这本书里面扒出来的,在商业环境中,这个策略只有领先的公司才能使用。领先的公司相当于一个防御方的地位,因为其他所有的竞争对手都会来进攻你。
而这个时候,一个不让自己固步自封的好策略就是“进攻自己”。并且书中还为这个策略匹配了一个很棒的解释。
与其让别人颠覆我自己,不如我自己把自己颠覆掉,然后占据这批资源。
举例说明,当年吉列一次性剃须刀,在这批剃须刀只有一块刀片的时候,颠覆自己的方式,就是改成两片刀片,把一片刀片的剃须刀颠覆掉。后来有竞争对手做了一个三片刀片的剃须刀。吉列里面做了四片,五片。因为看起来,五片总比三片好。(虽然这个案例看起来挺像段子的,但是解释进攻自己这个词还是挺贴切的,有兴趣的自己去看书吧,《商战》。)
而对于我而言,进攻自己当然不是说我以为自己处于一个领先地位,这么整我就太膨胀了。
我想说说这个词给我带来一个其他体验。
在得到App订阅专栏《薛兆丰的经济学课》里,有一篇文章讲到为什么商家要做巨额广告,几亿砸进去,请明星代言,真的只是单纯为了品牌传播吗?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其实商家是想要解决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矿泉水,对于消费者而言,我怎么知道你这个水好不好,是不是有杂质,是不是干净等等。
好,商家就投入巨额广告到电视上,先花这笔钱,把钱变成沉没成本,自怼了自己三刀,你信我了吧,如果我骗你的话,我这笔钱就没办法回本了。
当然作为普通人的我之前肯定不会想到这个层面,但是经济学给了一个好的思维方式,那总得用上吧。所以就可以用到进攻自己的思路了,我即我的经济学研究对象。
假如我想和别人合作,怎么办?
从商家的那个案例我们就知道,自怼三刀,我狠狠的投入资源,精力,目的就一个,我想和你信息对称,我是真心想和你合作。这个姿态下,别人哪怕不合作,至少对你会保留一个极好的印象。
但是大多数人怎么合作呢,加个微信就开始尬聊,我们合作吧,然后没了。如果你没有市场为你做背书(以前做过很厉害的事情),因为成本的关系,我没办法立马相信,因为信息不对称。
而这时候只要你稍微投入一些资源,比如我说之前已经努力帮你分析了很多东西,我建议我们可以这样合作,你觉得要不要谈谈。
哪怕不成功,绝对能留下一个极好的印象吧。
所以我说这个词给我带来了一个其他体验,进攻自己其实是一种旁观自己的方法。
罗永浩有一次分享说,他在街上看到了一个年轻人,打了整整一排耳洞,当时立马说了一句,妈的要是这是我孩子,我就一脚踢死他。
但是说完之后,立马警醒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老了?
今天我在路上看了一篇说专家的文章,大致意思是在法庭上,两方专家辩论说,一块骨头到底是人骨还是牛骨,双方的证据都非常充分。直到说牛骨的那方,说了一句,我是专业的,什么骨头,我一眼就看得出来。
法官就来兴趣了,这么厉害,喊人拿了一块骨头,说,你分辨一下,这是什么骨头。
专家说,狗骨头。
法官说,你还是省省吧,这是猴骨头。
专家就补了一句,怎么可能,哪怕是猴骨头,那这也是一只狗猴。
我在路上乐了老半天,但是突然警醒自己。
其实我们很容易以为自己认为的东西就是对的,并且很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
承认自己错了这件事情,还是挺难的。解释这个事情挺复杂的,理解成人总是喜欢在自己的框架里面思考吧,跳出自己的框架不简单。
进攻自己,就是帮助你,跳出框架,去旁观自己,然后错了,拓展边界。
进攻自己,就是在学到新东西的时候,先拿自己当实验对象,看看自己本身是不是也有问题,旁观自己,然后拓宽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