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得小时候,父母在土地里刨生活。他们起早贪黑,全家人一年绝大多数收入和希望,几乎全靠土地产出。不仅父母,那些以土地为生的人们,对他们来说,土地就是活着的希望,土地就是生命。好在天灾人祸并不时时发生,因此,90年代以后,只要勤快营务土地,它基本都能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希望。即便遭遇阴雨连绵,田里的麦子全部匍匐在大地上,待雨过天晴,麦子收回后,磨成面粉,通过加工,还可以做成很好吃的馍。
那个时候,土地上可以产出各色食物,我想,以土地为生的人们,他们生活的希望也是多彩的,因为土地很少要求人们回馈它什么,因此,那个时候,人们的幸福感应该比现在的人强得多。
2.
现如今,尤其从土地上离开的人们,心里再也容不下广袤的土地了,希望也大大缩减。除过盯着那仅有的可以立足的工作,还有一家三口人的小日子,心里荒芜的已经没有剩下什么了。假设某天赖以立足和生存的这份工作失去了,内心的惶恐和绝望完全可以想象。正因为干多少,干多干少都可以拿到差不多的收入,收入多少,便滋生了人们与日俱增的计较。
我想,现代社会,自感幸福,内心充实的人真的不多。
靠看得见,看不见的工作求得一份收入,哪里有在广袤的土地上赚得踏实、赚得安稳、赚得幸福、满足和长久呢?
可是,我们已经回不去了,回不到土地上,再在无垠的大地上,填满内心的恐慌和不安!
3.
台湾教授曾仕强说,人活的目的是求得好死。这句话从一个垂垂老矣的嘴里说出来,我认为是对活着最真切的解释。无论谁,无论辉煌还是落寞,无论富贵还是贫穷,没有谁能永远活着,一天天都在走进死亡,一天天都在接近活着的目的地。随着年龄增长,身上还有心里能够负重的确实在逐渐减少。因此,为什么凡事一定要求回馈再回馈呢?即便回馈很多, 年龄越来越大的我们,又有多少能够负载?所以,把多余的东西分出去吧,这样,就能够轻装上阵,在人生所剩不多的岁月里,真正做自己想要做的。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我想,人应该越来越清楚自己活着的使命是什么,作为生命个体的使命是什么,而不是一味要求这,希望从别处寻得回馈,以别人给予的为生,而应该真正从别人那里独立出来,包括希望、苛求。将希望和苛求转移到自己身上,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做得够好,是否真的心安理得,是否在为不可逆的生命做到了全力以赴。
当一个人开始学会反诸求己的时候,我想,幸福的感觉应该像从土地上生长出来一样,结实而饱满,阳光而健康,那一定够美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