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社区工作者的痛楚
因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和社区交流。从四月武汉整个城市逐步开放以后我到社区交流的情况来看,社区工作的现状与往日渐渐呈现着极大的不同了。
往日里社区工作者们一起说说笑笑完成工作的情况在当前已经不太多见了。当下社区工作者们的压力实在太大了,而作为同行的我尽管希望能分忧解难,但常感乏力。
二月份和三月份的时候,那时武汉正处于抗疫的攻坚期,各个小区依照抗疫的大局需要,被暂时封闭了。社区承担了极大的工作压力,来自上级的指示和下面居民们呼唤一股脑堆在了社区。居民的种种情绪和不满无处发泄,社区成了出气口。就我亲眼所见这样的出气和发泄有六起。且不说这样的冲突几乎每个社区都有,没有机会看到的更是不计其数。其中一起是刚刚封城时居民的情绪无处发泄,通过社区群在里面攻击社区工作者,另外两起是疫情缓和时居民通过群对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提出质疑,甚至要投诉。近期的一起类似之处在于有居民通过投诉平台投诉投诉了一名社区工作者。就我所知这名社区工作者一向工作敬业,居民大小事她都记在心里,在平时工作中也是社区的骨干。当初我在武昌时的工作也曾多亏她的支持,否则那时在自身领导同事无人支持的情况下想尽力干点实事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纪委需要她各种清白证明,这实在是为难人嘛。这几起都是线上的。五月时全市要进行全民核酸检测,我到社区帮忙,每天两千多人次的检测量,居民顶着烈日排队,医院的常常不按时到来,常常需要安抚。但是通知居民检测的是社区工作者,中间有两次居民情绪特别激动,乃至要投诉,幸好当时在场,根据自己往日一点专业所学做了些暂时安抚,但也仅仅是暂时处理而已,后续还真未可知。
这几次到社区的情形基本都是社区工作者埋头干活,实在是干不完的活,上级要数据,并且带有时限要求。前天为此事有社区工作者崩溃了,毕竟这样的任务一个接着一个,这个时候全民忙着生产复工,哪有时间理基层工作呢,能配合的实在算是不错的。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此时能做的也只是教一些简单的自我安抚和减压方法,仅此而已,甚至来说我什么也没做。但大部分时间,还是需要试问我们的社工够专业吗?会安抚吗?我们真的是带着对人的关怀做项目吗?据我的观察,多数时候不给社区工作者添乱和压力已经不错了。
微信朋友圈上一些项目成效的展示,看起来不错,实际的效果落地真不可想象。和社区工作者的交流中发现很多项目后续不见了,或者是仅仅知道有某某机构在做项目,至于做了什么,不了解。甚至一些项目指标无法达成的时候,社区工作者需要协助完成,这无疑是增加新的麻烦。作为一名社工,向来认为社区工作者与我们的关系是合作关系,是互助友爱的,是平等一致的。过往的情况是,我们到社区,社区经常不了解不待见我们的情况比较多。当然,现在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不过正在慢慢缓和,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同行,向来觉得我们应该如工农联盟的关系,有了这样一种默契,很多合作和推进会顺利得多,想真正做点事情一切也好商量。现在显然不是这样的,我们在给我们的同胞增添麻烦,制造负担。那么为什么造成这种负担呢?为什么会允许这种负担的存在呢?至少我们需要反思起来。否则我们会重新不受待见的,在这条路走的无比艰难。
微信上每日里不乏一些专家论道,说实在的讲的真心不错,很有道理,每次听完都受益匪浅。不过可惜的是,总是在最后转化的时候,显得有些乏力。这种乏力与过往的种种项目感觉类似。真想问一下专家们,如何解决当前社区工作者有着过多数据需要填报的问题?我相信这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或者用一些虚头巴脑的回答应付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当社区工作限于数据填报时哪有时间和精力开展具体的服务呢?又从何谈起政策落实呢?再好的机制和项目如何落地呢?或许这个是上级部门的问题,但倘若理解社区,便会明白这正是其中的症结之一。何况,在这种情况下报送一些真实的数据,实际上也是不太可能的。
基层有着太多的数据系统了。所谓系统不正是系统性的解决问题吗?可是太多的系统,无疑是分散了,哪里谈得上什么系统呢?
任何一个制定政策和制作系统的人真应该到社区作为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工作上三个月,然后再制定政策和决定上不上系统。我们不是一项提倡试验试点吗?这个或许也可以算是体验式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