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开篇,破和立两件事:
破的是每个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从谚语、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得出自己的见解。
立的是专业的社会心理学家,对社会心理的研究是有专门的理论和专业的研究方法,用科学的方式证明谚语、个人见解、预测等。
模块1:如何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
我们都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即朴素的社会心理学家,喜欢观察身边人的行为。我们在观察别人的时候,会形成关于人们如何看待彼此,如何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种种想法。
而专业的心理学家也会做同样的事情,只不过会更系统(形成理论)也更费力(通过实验研究,在实验中创建微缩的社会情景以探求因果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在思考人类的生存上着实煞费苦心,然而再也没有什么i这个更让人着迷了。当我们与人性角力以期发现它背后的隐秘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发现形成理论。
理论不仅可以进行总结,同时它还包含可验证的预测,这些预测被称为假设。好的理论应具备如下特征:
- 能有效概括大量的观察结果
- 能做出清晰的预测,以便于我们:
确证或修正理论
激发新的探索
指出可能的应用方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称之为现场研究。寻找两个因素和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称之为相关研究;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它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称之为实验研究。
当社会心理学家设计那些引发个体强烈的思想和情感的实验时,他们常常冒险游走在道德灰色地带。与现世实在论(即实验行为)相对,实验应该符合实验现实主义,即参与实验的人真实投入实验中,非有意识表演,而是呈现真实的心理状态。
基于这一考虑,1/3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在实验中采取了欺骗实验对象。于是心理学协会(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颁布道德原则:
- 尽可能告知参与者与实验有关的情况,保证参与者的知情同意
- 真诚。只有必要且实验目的的确非常重要时,才允许使用欺骗手段
- 保护参与者(旁观者,如果有的话)不受伤害,不给参与者带来严重不适
- 对参与者的个人信息保密。向参与者做出事后且全面解释。但如果反馈可能给参与者带来痛苦或困扰,例如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曾经表现得愚蠢或残忍,可以不做事后解释。
一般来说,心理学实验得到的是真实的心理过程,而非琐事。但将实验结果推广到现实生活中时,仍需抱有谨慎的态度。尽管实验室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基本动力系统,但它仍然是一个简化、受控的环境。
模块2:你早就知道了吗?
社会科学家日复一日地深入探索这个世界,他们也日复一日地发现人们的行为和所料想的丝毫不差。
常识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在知道事实真相后才想起它的存在,事后聪明总比先见之明来得容易。须臾间,我们因突然洞察了使得事务得以发生的种种力量而不觉得惊诧,不仅如此,我们还可能记错自己先前的观点。
我们对将来事务的预见性判断可能出现错误,这种错误与对过去的错误记忆共同导致了事后聪明式偏见。
解释如事后诸葛亮,地震之后觉得某些因素过于明显但当时没发现之类。
事实上,几乎任何结论都会因为谚语/格言的解释而变成常识。如果心理学结论是分离加深爱意,甲回答:“你就靠这个吃饭?谁都知道‘小别胜新婚’”,如果结论是分离浇灭爱火,乙回答:“我外婆都知道,‘人走茶凉’”。
常识绝非错误,更确切的说常识总在事后证明是正确的。这样一来,我们便免不了误以为,我们现在知道的和过去知道的,比我们现在能做的和过去已经做的要多。
这恰恰是我们需要科学的理由:帮助我们区分真实和幻想,区分真正的预测和简单的事后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