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尔事件”之前,霸占大家手机屏幕的该是“我不是潘金莲”吧。
我们就从这次范冰冰自毁形象、卖力表演塑造的李雪莲说起。假设李雪莲不是电影中小说中的人物,而就在你的生活中,你会怎么评价她呢?
我觉得多半不会用“执著”一词,而是说,这女的,挺钻牛角尖儿、挺轴的一个人。
20年,就为了一句有辱人格有伤尊严的话,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我们可以说,她咽不下这口气。
人活脸树活皮,前夫的一句“你就是潘金莲”在本来清白的李雪莲看来,就是天大的耻辱。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也为了揭穿前夫的谎言,她踏上了告状之路。然而最后呢,前夫死了——成了悬案了。那么,你多年来上访的价值何在呢?
2.
咽不下这口气,这句话真的挺害人的。
这句话,我们可以延伸解释为,无法消化一件不顺心的事而带来的情绪困扰。
大学生别骗学费,钱没了脸也丢尽了,咽不下这口气,走向大海深处。
明明自己这次考试发挥不错,但是偏偏挂科了,影响了我评奖评优,咽不下这口气,愤愤不平。
与别人争论,真理就在自己这边,却受到大家排挤,吃不好睡不香,咽不下这口气,郁郁寡欢。
咽不下这口气,其实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3.
很多人碰到难事,都会觉得老天待自己不公。自己上辈子又没做亏心事,怎么这辈子总是被麻烦叫门呢?
在这种心态下,人会陷于自我纠结中,总是回望自己做过的事,越是这样回望,就越是加重付出与回报之间的落差,就越是咽不下这口气,到后来,曾经发生的那件事情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份感觉——咽不下这口气。
心理咨询中有一种疗法叫“合理情绪疗法”。其核心——ABC理论就是:造成你情绪困扰的结果(C),不是因为事件本身(A),而是因为你对事件的认知(B)。也就是说,让你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待此事的看法。
心理咨询师在明确了求助者的ABC(即事件本身、看待态度及情绪反应)之后,问题就来了:关键是要让求助者领悟他自己的问题所在。
“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是一个有难度的过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都意味着审视自己、批判自己、更正自己。而每个人都有排斥改变的潜意识,因为改变意味着认知结构的重建,这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心路历程。然而,要想获得豁然的心理体验,必须改变。
4.
范冰冰可能会觉得,你站着说话不腰疼,又不是说你是潘金莲。嗯,这句话绝对在理: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不发生在自己身上,无论是谁,都难以十分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的体验。
亲朋好友、心理医生,所谓设身处地,所谓共情,所谓同理心,都只能是尽可能,真正能解决你的问题的,只有你自己,除非你愿意一直困扰下去。
李雪莲走不出潘金莲这顶帽子带给她的耻辱,踏上漫长的申诉之路——这也就是虚构的影片中能做出的事情,放在生活中,搁下曾经的所有,去走这条路,现实吗?而且,她的前夫到最后死了,她申诉的意义被架空了。
5.
人世间很多事情没有道理可讲,很多事情也是徒劳无功。如果碰到堵心的事就咽不下这口气的话,那恐怕早就气出毛病了。
生活中,好多事情,是必须要自己消化的。发生的已经发生了,要想着怎样最大程度止损,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事情本身,徒增烦恼。
从容优雅地与过去和解、道别,往前走,勿要纠结于心头的羁绊,让往事如烟。当然,这种心态是需要我们修炼的。
人这一生,有一门必修课,那就是与往事和解。
与往事和解,也就是更正自己对往事的看法。再来回顾一下“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事情已经发生了(A),请客观理性地认识它(B),就能获得利于心理发展的情绪体验,做出利于心理和谐的行为(C)。
来吧,学习与往事和解:与无果的爱情和解;与无奈的结局和解;与无聊的对手和解;与无趣的俗世和解;与自己曾经剑拔弩张非黑即白的过去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