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大力推广家庭阅读,很多家庭也开始重视亲子阅读。
特别是2017年秋季入学,好多幼儿园都开展了亲子阅读的主题活动。
可以说在当时,朋友圈都是亲子阅读的打卡照片和视频。
但过了一段时间,再聊起亲子阅读。
好多家长会给我说:“读了一段时间就没有读了。不像你坚持得那么好。”
那是什么原因,让亲子阅读没有坚持下来呢?
也许,家长走入了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阅读就是识字
亲子阅读量大的孩子,识字能力可能会比更少接触绘本的孩子大。
但是,亲子阅读,并不仅仅是识字。
识字,只是亲子阅读坚持以后的其中一个好的结果。而且需要时间积累才能体现。
但如果仅仅为了识字,带着孩子功利地为这单一目标去阅读。
在操作的过程中,容易破坏孩子阅读的兴趣,更破坏了亲子关系。
孩子感知到了压力和无趣,对于亲子阅读肯定是退避三舍的。
正确的方法: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
孩子7岁前,是发展右脑的关键期,对图片处理更为敏感。
所以选择绘本,让孩子浸泡在图片+少量的文字中循序渐进。
而非选择字多图片少的书,一本正经地识字。
如果发现孩子开始对文字出现兴趣,那说明敏感期到了。
可以一行一行指读绘本,也可以在生活中教孩子看到的字。
误区二:通过阅读讲道理
卢梭在《爱弥儿》中反复提到: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但是,许多家长会不自觉的犯这个错误。
在亲子阅读中也是,讲一本书,总要不停地问孩子问题,边提问还边讲道理。
这样就是把阅读变成了单向的知识灌输,会伤害孩子的阅读兴趣。
正确的做法:相信故事的力量。
孩子发展情况的不同,对于故事消化能力的不同,有时候反射弧长了几个星期。
但是如果是他们听进去了故事,总会有表达想法那天。
如果真的是想提问,最好采用开放的问题,互动式提问。
亲子阅读,亲子关系要你来我往,才能流动起来。
误区三:阅读必须完整
有些家庭阅读是规定了读完基本书,有些家庭阅读是约定了读30分钟。但操作的时候忽然发现,读着读着,孩子跑一边玩儿去了。又或者,孩子开始东摸西搞走神了。
家长为了训练孩子专注,或者做事完整性,这个时候很容易态度不好的把孩子拉回来坐着,要求必须听完。
正确的做法:尊重孩子的天性,自己想办法改进。
出现这种情况的家庭,一种情况是孩子年龄小,的确专注时间不够,坐不住。或者是刚刚开始阅读,孩子还没有养成习惯。
如果是孩子年龄小了,尽管没有读完,也让他去玩儿。以后慢慢增长阅读时间。
如果是习惯没有养成,可以考虑改进读书的语调、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绘本、甚至让孩子选绘本,来慢慢养成阅读的仪式感。
误区四:书读的越多越好
很多家长喜欢囤书,看到各种推荐,各种好书,就买回家。
一方面看着未开封的书越来越多,一方面孩子老是反反复复讲一本书,心里着急。
正确的做法:理解重复是孩子学习的过程。
重复这个特征,孩子从一岁到现在六岁,都在出现。
一岁多,喜欢声音的重复。长大了,喜欢故事的重复。
在他们喜欢的舒适区里,孩子在进行有安全感的探索和发现。
也在这一遍遍的重复过程中,不停的加深印象学习。
误区五:有声书代替亲子阅读
很多家长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有的担心自己读的不好,有的因为没有时间,就找网上的音频资源,或者网课来代替亲子阅读。
阅读是做到了,亲子却忽略了。
亲子阅读,既重在亲子,也重在阅读。
正确的做法:亲力亲为,亲子阅读。
很多年以后,孩子也许记不起父母到底为他读了哪些书。但是,他一定会记起,妈妈哼的童谣,爸爸扮演的角色,爷爷讲的故事,奶奶唱的山歌……通过身体、声音传达的感情,是最真实而直接的。它化为了爱,流淌在了孩子的身体里。
误区六:选书全凭大人爱好
读什么,读多久,全部按家长的安排,孩子照着做就行了。
孩子完全没有选择权和主动权,慢慢就不想参与了。
正确的做法:尽量让孩子自己选书。
首先,家长购买绘本回家时,质量和内容是把过关的。不会出现内容影响阅读的问题。
其次,让孩子选书,增加他的主动性。既可以建立起自主负责的意识,也可以让孩子更多参与到读书、购书这些事情中来,更好的为自己负责。
不知道上面的误区你中了多少?
亲子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家长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管是面对孩子还是选书出现的问题,心态都会更平和。
下一期的亲子阅读系列,继续聊一聊,如何选书(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