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上午
"第五届亚洲遗传代谢病大会
暨第十七届全国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术议”
在武汉洲际酒店召开
开幕式上
罗小平教授和Hiroyuki Ida
M.D.ph.D.教授
致会议欢迎词
12位专家做专题讲座
分享最前沿的遗传代谢病信息
“周医见”报道组亲临现场
带你梳理专家核心观点
(罗小平教授在大会现场接受方园专访)
罗小平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主任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及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亚洲遗传代谢病学会理事生长激素研究学会理事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方园专访罗小平
问:此次全国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术会议和第一次会议已经时隔三十年了?
答:对,1988年,第一届全国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术会议在武汉召开,这次是会议三十年的回归。
问:三十年在中国儿科内分泌研究的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答:一共举办了八届,第一届是北京儿童医院颜纯教授首先创建。第二届是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陈瑞冠教授和附属瑞金医院王德芬教授筹办,第三、四两届都是武汉同济医院王慕逖教授筹办,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都是我在负责。儿科内分泌研究发展非常快,从一开始几十个人不到一百人,现在已经超过一千人。在全国儿科学会里,我们学会的学术活动是学术活动最活跃、学术水平最高的一个学术活动。
问:中国儿泌的发展现状在全球处于怎样的水平?
答:在全球范围内,我们越来越多地发出我们的声音,很多中国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领域的专家在美国、欧洲、亚太的学术主要组织里面都有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的组委会、大会的主持、讲座,都有很多我们中国的专家。同时,我们也参加了国际、亚太诊疗指南的撰写。
问:亚洲与欧美的观点有哪些显著差异?又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答: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不同人种之间还是有一些不同的遗传背景。不同疾病的发病率也是不一样的,白种人和亚洲人、非洲人有很多基因方面的差异,基因谱会有不同。所以有些疾病可能是在白种人中比较常见,但是可能中国人就没有,诊疗方法也会有区别。
问:同济在儿童遗传代谢内分泌方面的发展优势在哪里?
答:我们在国内处于相对比较领先靠前的位置,在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领域的研究开展比较早,在生长激素和遗传方面的研究以及糖尿病的诊断治疗等上有一些优势。
问:同济如何引领整个中国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研究的发展?
答:基本还是在大的方面方向,在遗传代谢方面我们主要是做分子遗传学的精准诊断和机制研究,相当于做一个中心,筛查后进行确诊。在儿科内分泌方面生长是主要方向。并且基本上国内的很多生长方面的药物是由我们牵头来做。
精彩发言
1、Prof.Deborah P.Merke,M.D.,M.S.教授 医学博士
简介:
研究领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AH)
主要成果:CAH领域的世界级专家,获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研究教育支持基金会资助(2005-2009)
【核心观点】:
(1)当前CAH临床治疗面临挑战的两种情况:雄激素增多、皮质醇增多症
(2)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主要有三种:胰岛素抵抗、肥胖、高血压
2、Yoshikatsu Eto 教授 医学博士
简介:
研究方向:儿科学、遗传学、先天性代谢缺陷、医学教育等
演讲主题:
gene therapy for genetic diseases
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
【核心观点】:
Yoshikatsu Eto介绍了遗传性疾病的一些治疗策略,包括饮食疗法、药物治疗、器官移植、细胞疗法、酶替代疗法、小分子疗法、基因治疗、外显子跳跃/通读疗法等。其中基因治疗是今天演讲的主题。
目前可采用基因疗法治疗的遗传性疾病有:免疫障碍/溶酶体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病/肌病/其它。人类基因治疗有三个重要工具:AAV Vectors 、Lenti virus Vector 和 Editing Gene Therapy
Yoshikatsu Eto分别介绍了多种溶酶体贮积症的治疗和溶酶体贮积症的中枢神经系统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一、溶酶体贮积症的治疗
1.传统治疗:矫形手术、抗惊厥药物,其他要求
2.器官移植:肝、肾移植等
3.酶替代治疗(ERT)-静脉/鞘内注射给药
4.小分子疗法-口服给药
a.底物还原疗法
b.化学药物疗法
5.细胞疗法: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式多能干细胞等
6.反义寡核苷酸(AON)疗法- PTC(肌肉萎缩症等)
7.基因疗法-MLD, MPS
二、溶酶体贮积症的中枢神经系统治疗
1、作用于大脑的酶替代疗法
2、基因疗法(直接作用于脑室、体外、体内、通过鼻腔喷雾的基因载体)
3、其它-低分子治疗剂,外显子,RNA等
此外Yoshikatsu Eto 老师在演讲中具体讲到两种方法,一种是静脉注射可透过血脑屏障的酶替代疗法,另一种是遗传性疾病的慢病毒基因疗法。
3、Phil Zeitler教授、医学博士
研究方向: 儿科内分泌学、儿童2型糖尿病。
演讲主题:
成人与青少年2型糖尿病病例生理的差别:RISE研究基线结果解读
【核心观点】:
一、RISE的主要问题
在葡萄糖耐量降低或最近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参与者中:
在12个月的积极治疗期间,ß细胞功能可以得到保留或改善,然后在停止治疗后维持3个月吗?但是-RISE使用相同的测试和治疗方案,可以直接比较青少年和承认血糖异常。
二、通过一系列的研究,Phil Zeitler教授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与同等肥胖的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胰岛素抵抗力更强(这可能与青春期的生理胰岛素抵抗有关)
(2)在任何胰岛素敏感性水平,青年人比成人更多地分泌胰岛素
(3)这种ß细胞对胰岛素抵抗的高反应代表了青年和成人之间血糖异常的生理学的根本差异
(4)这种差异可以解释糖尿病在青年和成人中发展和进展的不同速率对ß细胞的需求增加可能导致更快速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丧失。
4、HanWookYoo,M.D.Ph.D
演讲主题:
Overview on Inborn Error of Urea Cycle:Focusing on management&outcome in Korea
新生儿尿素循环障碍概述:聚焦疾病管理及在韩国的结果
【核心观点】:
(1)早期诊断和管理对于预防不可逆性的高血氨性脑病及保证正常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
(2)理解尿素循环的生化途径及其缺陷所导致的结果
(3)尿素循环异常患儿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4)尿素循环异常患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急性高血氨的处理方法
(6)预防急性代谢危象和维持疗法
5、萧广仁 教授 博士
简介:
研究领域:新生儿筛查;目前在研项目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新生儿筛查质量保证计划,以及正在开展的先天性听力损失和严重先天性心脏病(CCHD)新生儿筛查项目。
演讲主题:遗传代谢病的产前诊断
【核心观点】:
(1)胎儿细胞遗传及生化检查的产前诊断取样技术:绒毛取样、羊膜穿刺、胎儿脐带血取样
(2)遗传代谢病产前诊断的检测方法:代谢物分析、细胞中生化活物体分析/酶活性分析、DNA检测
(3)产前诊断取样技术新发展:母血中循环胎儿cfDNA
胎儿细胞(非侵入性取样):孕妇外周血、宫颈口拭子(胎儿滋养层细胞)、分离后的胎儿细胞
6、Dong Hwan Lee 李东焕
简介:韩国首尔顺天乡大学医院儿科教授,毕业于国立首尔大学,并在此获得博士学位;同时,他也是韩国新生儿筛查学会名誉主席,日本遗传代谢病学会荣誉会员。
演讲主题:高苯丙氨酸血症的诊疗进展
【核心观点】:
韩国自1985年起至2018年,进行了多次新生儿筛查。基于其研究,李教授得出几点重要结论:
(1)早期诊断和终身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强新药开发
(2)建议所有新生儿筛查成PKU阳性的病人都进行BH4负荷试验
(3)韩国的BH4缺乏症的发病率要高于欧洲,相较于经典型PKU病人,BH4缺乏症病人的血苯丙氨酸水平不高,所以在新生儿筛查中BH4缺乏症的病人容易漏掉
(4)如果病人呈现顽固性癫痫、智力落后以及肌张力减退等症状,我们应该考虑是否为BH4缺乏症。
7、Dong Kyu Jin,M.D.,Ph.D
简介:
主要致力于儿科内分泌和遗传学临床和研究工作。作为主要研究者,对尿素循环障碍,粘多糖贮积症IVA型,亨特综合征,特纳综合征,SGA, ISS, PWS, PWS 和性早熟进行了多项临床研究
演讲主题:
关于预防MPS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的未来方向研究
【核心观点】:
(1)酶替代疗法(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hy,ERT) 的研究现状:是什么、有何疗效、当前ERT的局限性
(2)如何解决ERT的局限性
研究方法:Hunter综合征小鼠模型
(3)MPS治疗的未来方向
新范式、更多生理机制研究、学具有增强活性的下一代药物、MPSIII型新药的开发
8、Louis CK Low, M.D.
简介:
MB ChB,BSc (Hons) FRCP(Glasg,Edin, London), FRCPCH,FHKAM (Paediatrics)
演讲主题:儿童骨骼健康
【核心观点】:
首先介绍了骨量的决定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因子、神经系统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骨质疏松以及与低骨量相关的原发性疾病和继发性疾病。当儿童青少年骨密度(BMD)小于或等于同年龄同性别2个标准差(Z值)时,便是患有骨质疏松症了。
接着,Louis CK Low, M.D.演讲的一块重点是三种骨密度测量法及各自的缺点,具体如下:
1. 双能X线吸收法(DEXA):缺点是不提供体积BMD或几何的测量;不区分骨皮质和骨小梁
2. 高分辨率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HR-拍、QCT):缺点是辐射为DEXA的10倍,且成本高昂
3. 定量超声(QUS):缺点是精准度较低,用于外周骨架
然后,主讲者依次介绍了一些非正常情况下的骨骼健康问题,包括脑瘫儿童的骨骼健康、脊髓性肌萎缩症的骨骼健康、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骨改变、癌症患儿低骨密度情况、风湿病患者的骨骼健康、癫痫和抗惊厥药对骨骼的影响。
骨骼问题要求DMD护理评估工作小组要做到以下工作:
男孩应该进行骨骼健康评估,包括详细的营养评估;实验室检查;DXA;如果有脊柱侧凸或骨痛,行胸腰椎X线片检查;营养支持,确保摄入足够的热量,钙和维生素D;IV双膦酸盐用于椎体压缩性骨折;皮质激素对DMD的影响
最后一块治疗相关问题也是本次演讲的重点,主要包括四点:
1.急性期反应的特征:首次静脉输注期间85%的患者发烧,肌肉骨骼疼痛和呕吐
2.相比于口服利塞膦酸盐,阿仑膦酸盐更容易出现胃肠不适
3.IV双膦酸盐可致低钙血症, 尤其是那些未确诊的维生素D缺乏症
4.使用振动锯进行手术时可能烧灼骨头的末端,往往愈合缓慢
9、AyakoMatsunaga-Fujinami M.D.
简介:主要致力于遗传代谢病的研究,包括线粒体呼吸链障碍、尿素循环障碍、脂肪酸氧化缺陷、儿科重症医学、急诊儿科。
演讲主题:线粒体疾病
【核心观点】:
Ayako Matsunaga-Fujinami, M.D.的演讲主要分为线粒体疾病概况、日本Leigh syndrome的现状、治疗及基因检测和与外国的研究合作四大版块。
线粒体疾病症状多样,累及各个脏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主要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组织特异性→不同器官线粒体的产能水平不→需评估受累脏器的线粒体功能
2.酶活性下降→代谢性疾病中尤其是线粒体疾病,酶活性通常在出生时就确定了
3.相比线粒体DNA异常,核DNA异常更多→寻找线粒DNA的意义微乎其微
4.约40%在新生儿时期发病
5.10- 20%伴肝脏病变和心肌病变
并且儿童与成人之间也存在区别:新生儿或儿童期起病约25%母系遗传,大部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时有散发、X连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成年期起病约75%母系遗传,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异常,或散发。
在日本,Leigh syndrome的现状主要为寻找核基因艰难、染色体异常(尤其是缺失)也会导致线粒体疾病等,其也在积极寻找新方法。
对此,日本方不仅自主进行治疗及基因检测,而且积极与外国的研究合作。现场Ayako Matsunaga-Fujinami, M.D.提供了好几个相关案例。
由此得出两点结论:
1.线粒体疾病是常见的罕见疾病
2.海外合作对于新变化的发现和验证试验试不可或缺的
10、KimitoshiNakamura M.D, Ph.D.
简介:
熊本大学大学院医学教育部,儿科主任,教授。
演讲主题:
溶酶体贮积病的新生儿筛查
【核心观点】:
Kimitoshi Nakamura, M.D, Ph.D.首先介绍了一些日本和美国溶酶体贮积病的新生儿筛查的相关情况,包括日本儿童筛查流程、日本新生儿筛查发展历史、日本溶酶体贮积症的酶替代疗法(ERT)、美国溶酶体病的新生儿筛查等等。
然后,演讲者依次详细介绍了Pompe病(庞贝氏病)、Fabry病和Gaucher病的相关情况,分别得出了几点结论。
一、关于Pompe病:
1.对早发型(婴儿期)的早期诊断可改善生活质量
2.该筛查存在许多假性酶缺陷,可能增加诊断的假阳性
3.晚发型发病复杂,需要长期随访
二.关于Fabry病
1.早期治疗可预防心脏及肾脏并发症
2.基因分析对于女性杂合子的诊断是必须的
3.晚发型在早期诊断后需要长期随访
三、关于Gaucher病
1.在II型、III型中,酶替代疗法对神经系统症状无效
2.迟发型可望通过早期治疗改善一般状况
3.迟发型在早期诊断后需要进行长期随访
最后Kimitoshi Nakamura, M.D, Ph.D.得出了几点总括性的结论:
1.根据各国不同情况适当扩大疾病筛查范围。
2.及早发现能在早期进行干预的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3.扩大筛查的手段的同时,对筛查手段的质控也同样重要。
11、刘在萍 教授 医学博士
研究领域:新生儿筛查及生化遗传学诊断
主要成果: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
演讲主题:代谢尸检和新生儿筛查
【核心观点】:
(1) 为应对儿童意外猝死,尤其是那些没有进行代谢-NBS的患者,死后代谢筛查应当常态化。
(2) 血液和胆汁吸收剂采用NBS法进行代谢筛查是有效的,并且信息丰富的。
(3) 扩展NBS数据审查和解释是非常有帮助的。
(4) 与报告实验室医生和/或遗传学家合作节省资源和资金。
(5) 收集适当和足够的样品是非常重要的。
(6) 分子尸检正在迅速发展。
12、Toshiyuki Fukao,M.D.,Ph.D.
研究领域: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特别是酮体代谢缺陷和线粒体贝ß-氧化缺陷,发表论文250余篇;
演讲主题:酮体代谢缺陷的研究进展——关注解酮作用的缺陷
【核心观点】:
(1)酮体对于维持血糖水平很重要,尤其在葡萄糖供应不足时;对非酮症性低血糖的患者,如果排除了脂肪酸β氧化代谢缺陷,应考虑线粒体HMG-CoA合成酶缺乏;尿有机酸谱的特征性改变,通常仅见于低血糖危象时。
(2)持续酮症是SCOT缺乏症的特征性表现,但对于“轻微变异”的患者可能不出现;单羧酸转运蛋白1缺乏症也可导致酮症酸中毒;部分SCOT或MCT1缺乏症的杂合子携带者,也可能发生严重的酮症酸中毒。
(3)具有“轻微”变异的T2缺乏症患者可无血酰基肉碱谱的异常,即使发生危象时;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可能会漏掉部分T2缺乏症患者;即使未发生严重代谢性酸中毒,T2缺乏症患者也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