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老家,碰上大雨。一下车,一家小卖部便在眼前。我正寻思要不要在这里避一下雨。
仅下车不到一分钟,我已经半湿了。
我犹豫着,这时一位奶奶喊着:“学生,来避下雨,莫走了,湿了啊!”(方言)
正和我意,连声道谢,便走到门口屋檐下躲雨。
乡邻之间总免不了嘘长问短。“你哪儿的?”
我愣了愣,我并不是这里的人,便道明了来意,“我是来看我姥娘的。”
“你姥娘是桃洼的啊?”我点点头。
“谁古啊?”(方言)我思索了一下,因为我不能不假思索地说出我姥娘的名字,那一瞬间我忘了。我回想了一下,“J##,不对,这是奶奶的名字。”我回想,带姥娘看病时,我在单子上看到的名字,我想起来了“Y##”,脱口而出。
还好,我还记得姥娘的名字。
又过了一会儿,一位97岁的老大爷过来了,买了点东西,准备离开,我把伞和拐杖递给他,然后他提着一兜东西,这时,那位奶奶又开口了,“你把那伞那样拿着,把那一兜子提着……”
不得不说我是没听懂,但是小卖部老板和那位老大爷听懂了。
乡邻之美在于互帮互助。
之前,我上六年级时,我奶奶出去了,我和妹妹由爷爷照看。奶奶在家时,洗衣做饭,都是我奶奶做的。然而奶奶不在家,做饭由爷爷做,衣服我们各洗各的。
那时候,爷爷还要做农活,有时回来的很晚。这时候总会有大奶大爷给我们送点吃的。
我喜欢吃饺子,但是爷爷不会,我和妹妹也只是略会一二。总有人家会盛一碗满满的饺子送给我们吃。
小时候,坐在池塘边乘凉。住在后面的爷爷以捕鱼为主,总会带来一盘炸小鱼送给我们吃,他和爷爷聊天,从日常收成,生活琐事,再到每日新闻,国家大事。夜深后回家,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乡邻之美在于距离。
去年除夕那一天,乡村里的大喇叭不停的重复说着什么,音很嘈杂,大概也是说不要拜年串门之类的吧。
大年初一,大家伙儿都在观望,看看有哪家出来拜年,但是很寂静,没有一家出动。这时候对面(我家门口是池塘)有人问情况。他们隔空传话。
大致意思说,不拜年了,都回家呆着。等疫情过后,去谁谁家玩牌。
之后,湾儿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静,没有硝烟的年味,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度过。
解封后,果然如约而定,热闹虽然迟到了,但未曾消减。
我老家到集上没有公共车,只有私家车。出行都靠家家户户的电动三轮车。
我上初中时,每周放学回家,校车只负责送到街上,而我要继续走回家,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有时候,回家正赶上赶集,在路上总有些爷爷奶奶问我要不要带我一段路。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嘛,我一般只上那些爷爷奶奶的三轮车。
曾经有次回家,下着小雨,一辆面包车停在我和我妹面前,说要带我们一截,我果断拒绝了,这我还真不敢坐。
有次,国庆回家,走在路上,一辆三轮车(那种拉人收费的)停在我面前,里面有一位老大爷,说带我一截,我便上了车(当然没有付钱)。听着他们聊天,时不时还问我两句,我都一一答上。到了分叉口,我便下了车,又谢谢那位爷爷。
乡邻之间尽善尽美,互帮互助,和谐美好,这是我家乡的邻里,相信也是各位的乡里,充满着令人憧憬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