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到开学季了,京东、当当等平台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图书促销。每年的618、开学季、双11都会有图书促销活动,我上大学的时候,没少在促销季买书。本想趁着图书促销季买书可以省点钱,但结果却是买回来一大堆书,看完的没几本,平均下来每本书花的钱更多了!估计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消费的习惯。日语中甚至有专门的词用来表达“买回去就没看过的书”。
后来我到外地读研,带着这些书很麻烦,就把大部分都送给了舍友。结果发现舍友得到这些书后几乎也没看。
我们买书的时候往往想要各种优惠,想着多省点钱,为此花不少时间在哪里比价、凑单,但买回来后却大部分都没有看。这种奇怪行为一方面是商家有效的促销策略导致;另一方面是因为买书能够减轻人的焦虑,买书这个行为会让大脑产生已经读了这本书的错觉。
我们在买书过程另一个奇怪的行为是喜欢按照页数而不是质量来衡量书的价格。不少人会将买菜的思维习惯带到买书中,认为厚的书就应该比较贵,薄的书就应该比较便宜。这是非常奇怪的想法。难道我们不应该根据书的质量来衡量一本书的价格吗?
台湾著名的IT作家侯捷也曾在自己的博客中提到这件事。他说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抱怨他的书才350页,却要卖80元,而其他相似厚度的书只需要30多元。我想侯捷先生一开始看到可能会生气或者是哭笑不得,自己耗费极大精力写得书,居然被读者论斤论两的比较!对此侯捷先生的态度很明确,书的价格应该根据书的价值来衡量,而不是简单的根据页数。他认为如果一本书看完后让人有物有所值的感觉,那它就值那个价格,甚至它价格翻倍自己也还是会买来看。此外,侯捷先生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少买基本烂书,把钱省下来用于买好书,其实是更好的选择。当然了,读者自己需要有什么是好书的判断能力!
说到好书,我发现促销活动中另一个特点是那些真正的好书很少参与,至少我想要购买的经典技术书籍大都是不参与折扣的。这也许是书的作者和出版商对于这些书的价值有信心,即使不参与促销,这些书照样能够卖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