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形象

    高二(6)班 张潇月

郑庄公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性格特点历来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说他足智多谋、重情重义、恪守孝道,也有人说他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雄才大略的背后确确实实有着阴险黑暗的一面。

文章一开始就谈到了郑庄公是“寤生”的,在那时的说法中就是预示着他终将会成为他们的灾难,他的出生就是个噩兆,从而产生了姜氏厌恶庄公而喜欢共叔段的矛盾,也就成了后文中庄公与共叔段不顾兄弟之情,反目成仇,互相争斗的导火索。   姜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郑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利害关系,用“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作为借口拒绝给出制这个好地方。但他又说“他邑唯命”,姜式求制不得而求京,这也在庄公意料之中,可见其老谋深算。第二天上朝,庄公就宣布要把京这座城封给段,大夫祭仲劝阻道:“万万不可,京是座大城城墙高度超过了一百尺,地广人多,和国都差不多,日后他有二心,岂不是要发生兄弟相残的悲剧。”庄公装作为难的样子:“这是我母亲的意思,我怎敢不听呢。”就把京城封给了段。其实郑庄公何尝不知道此举的危险,他因为母亲想立段为太子的事耿耿于怀,巴不得段谋反,以便名正言顺的铲除段。他如今的做法很得利,虽然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但却表现自己为兄的大方慷慨,表面上待共叔段友好,暗地里却给共叔段的毁灭之路先挖了一个坑,这便体现了庄公阴险黑暗的一面。

段兴高采烈的来到封地京城,按照和母亲商定的计划,开始招兵买马,囤积粮草,招贤纳士,训练士兵。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大臣们再三劝郑庄公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光却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决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昵,厚将崩。”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等到共叔段羽翼丰满,准备起兵伐庄公的时候,早就做好准备的庄公却先发制人,与鄢地击败叔段,是使段逃亡共地,拔剑自杀,在这里,作者引用《春秋》中的话“郑伯克段与鄢”意在讥讽郑庄公是一个奸诈虚伪的人。

庄公设下陷井,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可见其深藏不露,工于心计。

庄公铲除政敌后,放逐其田,他找到武姜和段密谋的书信,名正言顺的把母亲赶出宫,安置别处,并且说出了“不及黄泉,无不相见”这样的话,全然不顾至亲之情,在权利欲望面前,哪怕是自己的母亲和弟弟成为他的绊脚石,也要一脚踢开。事后,人们暗地里说郑庄公不孝,但当时忠孝并提,郑庄公也就表现出了后悔,有心把母亲接回来,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在掩饰他的凶狠无情。《郑伯克段于鄢》中作者将他与颖考叔进行正反对比,暗示颖考叔是“真孝”,而庄公不过是“伪笑”,更加尖利的批判了庄公的冷酷狡猾。

最后结尾这对不仁之母、不孝之子在隧道下边假惺惺的“黄泉之下,其乐融融”,多讽刺啊。

总的来说,郑庄公首先在政治上有着宏大的政治谋略和远大的目光,其次心里的阴险奸诈之处也可见一斑,他不愧是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霸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