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个男孩,学习很吃力,妈妈就让他重复上十次同样的辅导班,为的就是把一道题弄清楚。但遇到男孩喜欢的画画,他会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并画得很好。两件事的不同态度,是因为男孩对学习没兴趣,却喜爱画画。
在男孩的成长中,为什么有人天然爱学习,有人却对学习缺乏热情?《浮萍男孩》这本书,从学校因素、电子游戏、药物原因、内分泌干扰、榜样的缺失,5个角度分析男孩缺乏学习动机的原因。
《浮萍男孩》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莱昂纳德·萨克斯所写,他不仅是心理学博士,同时也是医学博士,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浮萍男孩》中提到的,男孩缺乏动机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学校的改变。
撕开幼小衔接的面纱
孩子一开始的入学体验,很可能会影响他日后对学习的态度,这样的感觉延伸,称之为“类化”。莱昂纳德·萨克斯在《浮萍男孩》中,提到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黛博拉·史提帕克的发现:孩子很早会对学校形成自己的概念。
因为有的小孩聪明乖巧,有的小孩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安静坐下。老师会将后者,分进“游戏组”。在5岁孩子的眼中,他们会认为,老师这样的分组,是不喜欢自己。因而,他们开始讨厌老师、学校。带着这种感觉,当他们进入小学,再次被分到“游戏组”时,会进一步加深对学校和老师的反感。
对老师、学校都不喜欢,让男孩喜欢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那么,为什么相比较女孩,男孩会更容易被分到所谓的“游戏组”?
《浮萍男孩》道出其中的一个原因:早期小学基础课程的加速,对男孩与对女孩的影响不同。也就是过早的幼小衔接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因为女孩大部分脑区中,与阅读、写作相关的部分,比男孩的大脑发育速度更快。
女孩大脑更快的发育速度,这让女孩能更好地适应,幼小衔接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眼中,女孩更乖巧,更听话与配合,字也写得更好。这会导致老师不自觉,对孩子有态度上的区别。
这种态度带来的感受,孩子都知道。千万别怀疑,孩子对大人意图的感知。就像吴晓乐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写得那样:
孩子们对于“恶意”的侦测十分灵敏,一旦他们警觉到跟他们说话的人“来者不善”,会毫不犹豫地缩回自己的壳里。
不可避免的性别差异
除了女孩阅读与写作的大脑区域,发育速度比男孩快,另一个女孩与男孩的性别差异,体现在:大部分女孩希望取悦老师,而大部分男孩不会。
《浮萍男孩》分享了一位中学教师,遇到的真实情况。在开学第一天,一位男孩把书本故意丢在地上,并且为弄出很大的声响沾沾自喜。看到这样的场景,很多男同学都发出了笑声,而女孩则不同,其中一位甚至表达,对这位故意发出声响男孩的批评。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女儿,她说起上课,因为哪位男生故意捣乱,导致课堂纪律不佳,遭到老师批评时,总会特别生气,觉得不该惹老师生气。
正如《浮萍男孩》中所说的,女孩希望取悦老师,她们也更倾向于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去衡量事情;而男孩不会。举个书中的例子,曾经有人研究,在20起学生密谋伤人事件中,有18起因为女孩通知大人,才避免悲剧发生。这些性别差异,大部分会贯穿于孩子的学习生涯。
切断与大自然的接触,就是切断孩子的内心源泉
莱昂纳德·萨克斯在《浮萍男孩》中指出,他们超过60年研究得到的事实:缺乏与真实世界的多感官互动,孩子的发展会受损。尤其对男孩,更会损害他们对事情好奇心的发展。
跟大自然的接触,最直观的一个效果,就是孩子对简单概念的不理解。斯坦福大学神经学教授分享,他们医学院的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不能理解心脏像水泵一样的工作原理。电影《我是山姆》中有这样一幕:幼儿园小朋友,要给同学讲述内容,男孩原本想选自己熟悉的事物,但父亲非要他讲不了解的内容,结果几次卡壳。
除了对基本概念的不理解,与大自然的隔离,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孩子出现ADHD的概率增加。瑞典曾经做过两所幼儿园的对比研究,一所幼儿园是现代化打造,高楼砖墙;另一所被树木果园包围,老师们会带着孩子出来玩耍。结果,研究人员发现,被大自然怀抱的幼儿园,那里的孩子有更好的运动协调性、更强的注意力。
电影《海蒂与爷爷》中的克拉拉,因为身体不适,父亲将她常年关在家中,这让她的健康,一日不如一日。跟着海蒂到山上,经过爷爷的调理,大自然治愈了她。虽然是电影情节,但当透过屏幕,看到大自然的美景,电脑那一头的我们,也能感知到大自然的力量。作家素黑,就很喜欢拥抱大树,看看大海,因为这两样能给她带来能量。
大自然,是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场景。
在知道男孩与女孩,大脑发育速度的不同;女孩更想要取悦老师,男孩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早期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孩子们对大自然的隔离,这些因素导致的男孩对学校缺乏喜爱,对学习缺乏动机。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改善这样的局面?
《浮萍男孩》在分析学校的原因后,莱昂纳德·萨克斯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1.晚一年上学
因为男孩女孩大脑发育的速度不同,导致很多男孩不适应。为了避免孩子对上学的体验,家长可以采取的一个方案是,让孩子晚一年上学。
以前会有人,为了孩子能早一年上学,改年龄,结果却不如人意。在大部分国家都参与的国际测验中,芬兰的孩子,几乎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都是冠军。研究者发现,这离不开芬兰孩子到7岁才上学。
2.了解学校情况
知道学校如何评估学生,成绩至上论,还是多方面发展。
了解之后,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如果学校的竞争方式,不适合自家孩子,而孩子又很喜欢这个项目,家长有两个选择。一是转到普通一点的学校,能让孩子发挥特长;另一个选择,是让孩子换一个爱好。
3.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能看到国外的很多学校都会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学习。日本的一所幼儿园,直接在园内种植花果,让孩子们去参与、感知。纪录片《再见了,我的小学老师》的老师布埃尔,更是会经常带着一帮学生,去大自然体验、观察,因为他觉得,孩子在其中能得到成长。
这样的老师、学校,可遇不可求,家长能够做的是,在平时多带孩子跟大自然接触。
想让男孩在一开始,就有良好的入学体验,学校、家长都需要做出一些努力。借用纪录片《再见了,我的小学老师》的一句话:
学校是为了帮助你成为某种人,并不是单纯用知识填满你的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