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家庭咨询日,谈谈家庭治疗
何谓家庭治疗的核心意义?什么是造成家庭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治疗的核心意义
1. 家庭治疗就是让家庭中的人们都来参与咨询
家庭治疗的核心意义就是修正佛洛伊德学派的不足。
在佛洛伊德的咨询中,许多个人的问题归咎到原生家庭,以及童年经验。
就纳皮尔的角度来说,不能说这样的角度完全是错的。但在家庭治疗中,则显然是不足的。
不足之处在于,个人只是家庭的一个单一成员,从单一成员的体验回溯,而去了解整个家庭个人塑造的影响,是不充分的。
所以家庭治疗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而不是单一个人的咨询。
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相处模式等等。
好比在书中个案谈的是一个五口之家,五个人都参与在咨询当中,好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成长的背景,以及他们的互动模式。
咨询师不靠揣测,而是在面对整个家庭成员时,进行观察与探问。
书中,一对夫妻想要解决长女逃家,甚至有自杀倾向的问题。在惠特克的建议下,他们整个家庭的成员都来了,包括次子和么女。
结果在咨询中,逐渐的发现造成长女逃家的问题背后,潜藏着许多危机,包括夫妻之间的问题,扮演父母角色的失职,以及孩子在这当中面对的压力等等。
解开这些环节,我们才能看见真相,并试着推动每个人自我觉察,到逐渐参与让家庭恢复功能的行动中。
2. 家庭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
在书中谈到的个案里,非但对这个五口之家进行咨询,之后在咨询中,逐渐延伸出家中的父亲和母亲与他们背后家庭的问题,所以有次咨询,连祖父母都参与在咨询中。
这让咨询师,以及在场的三代人,看见他们之间一代一代的影响,关系与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人长久以来从未面对与处理的伤痛。
在纳皮尔与惠特克的系统中,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问题不只是个人的问题,或是环境的问题。而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人与环境之间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
所以就像要解决社会问题,光改变当中一两个人,毫无作用。
要改变社会问题,要从个人、群体与环境的角度做彻底的考察,全面着力。
家庭问题也是,只有当所有人都坐在一起,我们才能看见家庭,否则面对的都只是个人。
另一方面,整个家庭也笼罩在整个社会的压力下,扮演着社会期许的家庭面貌。内部不和谐的家庭与家庭之间,产生整个社会的不和谐。
可以说,纳皮尔与惠特克谈的家庭治疗,是一个集体主义的,跟儒家文化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类似的观点。
家庭不是孤立的,个人也不是孤立的。
唯有四者合一,才能同时达成四者完满的状态。
3. 家庭治疗在于发挥家庭的力量
咨询师在家庭治疗中的角色,面向所有成员。
他是引导者,好比引导每个人吐露真相,尤其是想说而不敢说的时候。
又是教练,帮助每个人在治疗中有所成长,让在家庭中失去平衡的个人,开启实现自我的道路。
也是缺位的代理人,好比在一个家庭中,可能因为父亲、母亲,或是儿女失去该有的功能,他可以试着通过扮演这个功能,或是让成员进行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成员更清晰的理解家庭和谐的状态,好对比不和谐的状态。
但更重要地,家庭治疗尊重且无意改变每个家庭的本质。
我们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换个角度来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系统。
咨询师并不是要把每个家庭都变得一模一样,成为某个社会期许的「模范家庭」,而是帮助每个家庭,因为当中个别成员的特质,找到专属这个家庭,每个成员都能幸福快乐,既不妨害个人成长,也不影响家庭和谐的状态。
这不是在计较任何人的错,而是让每个人都发挥在家庭中的功能。
纳皮尔十分强调这一点,尽管家庭中可能有些矛盾,或者有成员失职,但这不意味着整个家庭都是无能的。
更多时候,是家庭给予了失职者,或是深受创伤的成员得到治疗与复原力量。
一个家庭从接近破裂到复原,依靠的不是咨询师的神力,而是通过咨询让成员重新找到家庭的力量,知道如何使用这个力量,知道自己在个人成长与互相关怀,充满爱的包容下,让整个家庭与个人之间互相成就,互相完满。
二、家庭问题的主要原因
1. 压力。
人活着就有压力,压力来自成员之间,来自社会,也来自我们自己。往往家庭中的压力有很多来源,当压力超过负荷,就会爆发,产生冲突。
压力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a. 突发的情境压力。譬如突然有人死亡,或破产。
b. 人际关系中的压力。每个人同时都处在多条人际关系中,纳皮尔认为家庭治疗师尤其要关注人际压力,好比一个人受到父母的影响,或是与重要他人之间没有解决的矛盾。
c. 个人内在的压力。人内心的冲突并非源于自己,而是将外在压力内化的结果。这是与自己的战争,且会于家庭中爆发。
2. 对立两极化及争吵白热化。
争吵是冲突的展现,但我们要厘清冲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不用刻意避免争吵,尤其当成员在咨询师面前争吵,更能让咨询师有机会通过争吵,看见争吵下,每个成员的应对,逐步挖掘背后的原因。
对立使家庭产生撕裂的危机,但对立也能帮助咨询师看清家庭中的角色,他们之间如何互动,如何结盟与仇视。
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咨询师的目标就是让对立的小社会,重新回归平衡。
3. 三角关系。
夫妻之间的问题,往往会使孩子卷入其中。
同样的,母子或父子之间的问题,也会使伴侣卷入其中。三者中可能出现替罪羊,或是如卡普曼所说的有「受害者」,必有「加害者」,且往往会有「拯救者」,三个角色相爱相杀,逐渐扩大一个家庭的不和谐。
4. 责备怪罪。
家庭最痛苦的挣扎,莫过于将某个成员置于所有人怪罪的对象。
或是彼此怪罪,将问题过份简化,然后通过怪罪的各种方式,无论暴力或冷暴力,进而伤害对方,伤害自己,并波及其他家庭成员。
好比当夫妻冲突上升,要孩子选边站,在孩子面前彻底侮辱对方的行为,都会让家庭中的所有人痛苦。
5. 认同感的扩散。
过份强调系统化的家庭,会产生「全家共生」(family-widesymbiosis)的病态依赖。
家庭成员都非常依赖对方,害怕失去,于是每个人都不敢面度冲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只为了避免家庭的破裂。
结果每个人在家庭中都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家庭也缺乏真实的互动,所有人和家庭都戴着一个和谐的假面具,但面具底下的痛苦仍持续伤害每个人。
6. 停滞。
家庭中比害怕失去对方更大的恐惧,就是害怕家庭走向静止般的「死亡」。
好比在电影《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中,有个三口之家,因为父亲长年隐瞒自己的同志身份,导致和妻子之间名存实亡,夫妻之间没有爱的流动,充满谎言;父亲害怕孩子跟自己一样,用军事化的教条约束孩子,整个家庭用冷漠的礼貌维系着,就像死了。
这时,有成员拿出勇气挑起问题,家庭的动力才有复燃的可能。
◎结语
组织家庭,就像在写推理小说,情节往往总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的家庭蓝图,但那个蓝图并不会因为我们想要,就肯定会实现。
好比我们通过身边的人,或者父母灌输的价值观,觉得找个「好」男人就应该找个如何如何的,找个「好」女人就该找个这样那样的。然后一个「好」家庭就是怎么个夫妻鹣鲽情深、兄友弟恭、父慈子孝。
按着这个路数组建家庭,好像一切都合幸福的情理了,但真的上路,才发现问题一大堆,「好」女人跟「好」男人在一起,并不能保证就出现一个「好」家庭。
一般的心理咨询,处理的是个人的心理困境,焦虑与不安。
但在家庭的困境上,纳皮尔与惠特克,主张要通过家庭成员都参与的咨询情境,方能真正帮助家庭成员化解困境。
从咨询师的角度,这是一个极需高度能力的咨询方式,要同时处理多位成员彼此之间的矛盾,又要兼顾个人的心理平衡。
但我同意在许多问题上,光从个人角度,可能无法帮助我们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尤其当来谈者咨询的原因,是人际方面的困扰,那么若能将他所困扰的人际关系,带进咨询室,可以让咨询师更能看清问题,好帮助来谈者和关系中的他人,共同进行自我与关系的觉察。
总而言之,我们都不是孤独的,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但痛苦是明确的,可我们需要时间去厘清痛苦背后的来龙去脉。
咨询,就像家庭生活,没有快捷方式,只能踏实走下去的活动。
◎後記:通俗与学术的两难
撰写一本理论书籍,容易陷入两个方向的迷思,一个方向是学术,一个方向是通俗。
极度倾向学术的著作,一般人读不来,因为对于读者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一定的学术素养、背景知识与对于一个学科的热情。
字里行间充满对于一个问题到解答的推导,甚至可能没有解答,整本书旨在呈现一系列精彩的思想论辫或研究历程。
与之相对,极度倾向通俗的著作,往往去掉思维推导的脉络,更像是一篇论文的结论集成,告诉读者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一件事情的结论是什么,一个事情的答案是什么,即使这个答案是片面的、经不起推敲的也无所谓。
通俗的书更多的是给人一个答案,好让读者不再疑虑。但这个答案本身,作者能够负起的责任很少,读者也因此开脱了自身的责任,因为他们只要把自身的责任推给书本的结论就好。
但一本告诉读者来龙去脉,告诉读者一个理论或一个现象背后,有多么多的原因,多么复杂的历程,所以没有一个具体的答案,或者难以给出一个简单的建议。
这都是在帮助读者了解:「活着没有那么简单,你得自己找答案。我能给你的是我寻找答案的历程,但这个答案可能只符应于我的情况。而没有办法直接被他人揽在自己身上,直接变成『你的』答案。」
两者之间并无绝对的优劣,但至少在我看来,经典之作的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都想写出叫好叫座的作品。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写出在倾向学术,或倾向通俗之间,达到一个平衡而和谐的阿基米得点。
以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为范围,咨询师欧文亚隆的《诊疗椅上的谎言》、《尼采在哭泣》就是在通俗的小说,和学术性的书籍之间,找到那个阿基米得点的例子。
本文谈的纳皮尔与惠特克合着的这本书《热锅上的家庭》,同样有这个浓厚的倾向。
主要作者纳皮尔博士,他融合在惠特克教授身边学习,投身家庭治疗的个案经验,引入部份的理论说,让读者一边通过个案的「故事」,一边得以了解在家庭治疗角度下,家庭的问题有哪些,家庭治疗咨询师是怎么看待问题,进而处理问题。
对于咨询师难以处理的问题,也不吝于自我暴露,而不是把自己包装成全能的治疗者。
适逢国际家庭咨询日,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在于上述的这一点,作者引用的个案经历很清晰,是一部让人不由自主会一口气读完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能帮助读者看见自己,以及自己家庭中可能遭遇的困境。
另一方面,作者提供的理论思路,也能帮助读者反思问题的可能原因,并且知道该如何去寻求帮助。而不是直接读了这本书,就把家族中的某个人判了死刑,譬如把所有事情都推给原生家庭,或是都推给父母。
或是单以家庭中发生的单一事件,可能是一次虐待,或是冲突的经验,就扩大解释为自己或其他成员一生痛苦的唯一原因。
作为探讨家庭的心理著作,这本书达到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促使读者寻找原因,而不是过份简单的归咎所有。作者的目的是重建、修复,而不是推倒、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