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饶阳郭村——故乡印记》断想
何同桂
一
秋雨绵绵,正宜温书。正在翻阅刘家科的《乡村记忆》,被他笔下那个两省交界的小村人物风貌所感动。又见到刘雅林冒雨送来的《郭村印象》样书,其中的人和事更让人眼熟心热。
郭村离我的故乡东里满仅二里之距,亲友众多,炊烟相望,对该村人杰地灵早有了解。但对他们能如此迅捷推出此书还是深感惊讶。正如原副县长靳列维在序文中言:“作为粗通文字的同道中人,深谙启动之难,搜集之苦,编撰之累,筹资之艰。”他们能在短时间内编成质量上乘的书稿,还匠心独运,精益求精,邀到原里滿乡领导及安平名人的题词,求得著名书画家的题签和封面,使此书增色不少。
秉笔直书,订史修志,自古皆为贤哲之举,所以该书编者自然功不可沒。书中设有重要篇幅记载乡贤事迹,编者也应列入榜录。这自会有今后的历史证明。
二
因与该书编者多为文友,所以主编刘雅林先生诚邀我写些文字入书,要求则是涉及郭村内容即可。
我在郭村,两门亲戚。一是奶奶的娘家有一表伯,多年在津经商,文革前被定“小业主”成份,似颇受歧视。七四年一子还乡,回津时叫我帮办病返手续。几十年后在津见到这个曾当知青的表弟,弟兄二人皆在商界事业有成,请我吃饭时豪华排场令人咋舌。二是我的三姑自小送与该村白家,因痴迷唱戏渐成某县剧团名角。后带子女到里满认亲,但我因出差未晤一面,听说早已故去。
我在郭村同学多人,皆品学兼优,各有所长。有模范教师和退休职工,有
操琴妙手和农民诗人,有养蜂大王和内画高手,有能工巧匠和财会人员,还有农村支部书记等等。这些人有的经常联系,有的偶闻信息。在书中不时看到他们的名字,我自然感到非常亲切和激动。
但我只写了自已的两位老师。我认为他们应列入乡贤榜,被人们永远记住。正如郭华同志一篇文章中所说:“记住,就是最好的纪念。”
老年文字,思路滞涩,总觉不滿,但这却是近年来我最认真的文字。
孙犁先生说,文章已经面世,就要“接受天视人视,天听人听。”我总是相信,老师的在天之灵或许会看到这些拘谨的文字。
三
此书付梓,刘雅林和编委会功不可沒。特别是雅林,书中自写文稿几近过半,其它稿件和资料也都下力润色和修改,保证了书稿质量。
初识雅林时,他不过二十几岁。那次他拿一摞稿子来说:“王志英老师叫我找你,说你准没有架子。”我沒资格摆架子,更没资本当“老师”,所以通过交流,遂成文友。其实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已年轻时四处求师的影子,只是他比我更执着更勤奋而已。即如这部类似村史的书,不仅需要文才和毅力,更需要勇气和担当。试想全县近二百村庄,有几个村能写出这样一部书呢?如果每村都有几个这样热心踏实而又不计得失的文化人,那全县的文化事业肯定会更上层楼。
四
书中把我印成编写的顾问,实是受之有愧。自已虽遵嘱读过部分文稿,但只是先睹为快而已,说不出什么真知灼见,更未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今日被雅林冒雨送书征求意见的热情所感,又写以上“断想”。
这算祝贺语,也是心里话。
作者简介:
何同桂,原饶阳县人大副主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犁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