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并有能力站在巅峰的人,他的一生总会让人感觉很简很短,实际却很沉很长,简短到可以用一个年谱罗列出来,十分钟就阅完他的人生;长是因为他的所感所想,所作所为无疑影响了他周围几乎所有人的生活,甚至生存······
这样的人,我称之为“王者”!
一、成功从来不可复制,但学习的第一步一定是模仿
当今中国的社会,从来不乏一些领域的成功人士在演讲界充当领袖级别的人物,几乎每一位这样的“领袖”都有一批近乎狂热的忠实追随者,认为只要紧随“领袖”的步伐,虔诚的“取经”就一定能够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亦有一小部分人十分不屑这样的行为,走到哪儿都鄙夷“领袖”,排斥成功人士,认为只有靠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才可以取得成功,而且是巨大的成功,超越性的成功!
这两种人代表着两种生活方式两种极端行为,坐而论道,宴席相逢总会彼此有一种夏虫语冰的内心感受,感叹对方的愚蠢和固执。
因为这两这种人里头,的确都存在一些按照己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人,那么这一小部分成功的人总会成己方的一面旗帜,赫然高挂,成为自己内心坚持并且不懈追求的精神动力。
其实,当这两类人唇枪舌战,战火不休的时候,一些智慧的人已经暗自的总结这各方的得与失。
第一类人主张向取得成功的人学习,并且仿照成功人士当年的方式方法,甚至连每个人应该独有的风格都要模仿······
那么这么做到底有没有必要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如今,历史的创造者几乎不会再出现,若说某各领域的伟人、王者那还是经常会有的。
那么什么是历史的创造者?伟人、王者难道不是历史的创造者吗?
在我看来,历史的创造者,诸如“开天的盘古”、“造人的女娲”、“创字的仓颉”、“治世‘三皇’”、“定伦的‘五帝’”、“立学的孔子”,这些人不管是否真正的存在,他们都是后代人心目中不可逾越不可撼动更不可替代的无敌至尊,零争议的万世不灭灵魂。
而伟人和王者呢?依旧是历史的一粒尘埃,譬如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毛XX同志,或许还有李XX,张XX;互联网没有马云,一定还有李云、张云替代他······终究只不过是历史的执行者,出现是早和晚的概念而已!
既如此,我们的所思所学,所作所为都没有真正意义的跳出“模仿”的范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否定“模仿”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呢?好比刚出生的婴儿,睁眼看世界的第一秒就已经开始模仿大人了,抓、挠、哭、笑;再大一点摸、爬、滚、打;再大一点穿衣服、用筷子、洗头发······
可以肯定,学习的第一步一定是模仿!
既然肯定了第一类人那么是否就算否定了第二类人呢?答案却是否定的!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不是一昧的靠模仿别人走向人生巅峰的,至少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他懂得汲取自己真正所需的“营养品”。
譬如智者告诉我黄金的珍贵,几千年来亦复如是,但是身处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之中,随时面临饥饿和死亡,我们应该作出自我的判断——摒弃此刻毫无用处的黄金,保存体力荒野求生。
譬如智者还教导我偷东西、行杀戮是不对的。那么捍卫民族尊严的战场上,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盗取了敌人的炮弹,杀了敌军的指挥,这算是错误吗?
显然,某些看似尖锐的、对立的观点,只要加以重合进行思考,或许就能成为制胜的关键!
二、任何一种力量的积蓄,都将是等待最有力的爆发
王者独立并且善于学习,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无非就是暗暗积蓄自己的力量,这一种力量就是羽翼未满之前不得已做一些坏事的时候计划将来能够“洗白”自己的力量!
每每于此,我便想到了一个王者的名字——杜月笙。
旧社会的上海滩,有三个名震天下的大亨,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
然而惟有杜月笙能够称之为——上海皇帝!
被后人冠以这样的美誉,这样的殊荣,恐怕是古往今来的“黑帮”无出其右者!
杜月笙一生的传奇,不是我这个后生小子可以详加细述的,但是我可以简单概括几点。
1、本事大,脾气小。
据说这是毛主席对昔日的“上海皇帝”的六字评价,一代天骄评价一代枭雄,当真恰如其分。
2、人生三碗面最难吃,杜月笙却吃得津津有味。
“人生三碗面最难吃——人面、情面、场面”,据说这是杜月笙流传下来的经典语录之一。
不管这句话是否出自杜月笙之口,回眸历史杜月笙也的确做到了。
杜月笙原本黄金荣的手下一个不入流的小混混,混到了和黄金荣并列“三大哼”的地位,甚至一跃成为“三大哼”之首,且青史留名是威名远播,并非如黄金荣、张啸林一样遗臭万年。
据说杜月笙善于结交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人,无论贩夫走卒,还是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几乎没有不受过他的恩惠的,且从来不收取报酬。
他没有什么文化,却喜欢结交文人,但他终是“黑帮”出身,一切颇有名望的文化名人始终不愿意与他为伍。杜月笙却从不用强。
近现代学人中,称得上国学大师者寥若晨星,而章太炎是当之无愧的一位。鲁迅称他为“有学问的革命家”,胡适称他是“清代学术史的押阵大将”。许寿裳在《章太炎传》中说他:“在清代三百年学术史中没有第二个人,所以称之为国学大师。”
据说章太炎晚年居住苏州讲学,经济并不宽裕,但名声很大。有一次,居住在上海法租界的章太炎侄儿,与一位颇有身份与背景的人发生房屋纠纷,相持不下,就请章太炎帮忙。
章太炎虽是名满中华的革命元老与国学大师,但是在只认权势与金钱的上海租界里却是无能为力的,无奈之中忽然想到杜月笙是法租界炙手可热的人物,只得放下名流学者的架子,亲笔写去一封信,请杜帮忙。
杜月笙见信后,心中大喜,他正想结交这位名士呢。于是竭尽全力为章太炎侄儿排难解纷。问题解决后,又专程去苏州拜访章太炎,借口是向章报告他调解房屋纠纷的经过与结果。章太炎热诚接待,相见甚欢。
杜月笙在临告辞前,还悄悄将早准备好的一张两千银元的钱庄庄票压于章宅茶几上的一只茶杯底下。既给章太炎送了一笔厚礼,又顾全了章的面子。章太炎对杜月笙既感激又敬佩,认为杜月笙讲义气,重礼节,有古豪侠之风。
自此以后,二人开始深交。杜月笙每月都派人给章太炎送钱,接济章的生活;章不仅为杜做事,而且常常讲杜的好话,甚至还以一代国学大师的身份,用古色古香的文句为杜月笙修订了家谱。
不仅如此,杜月笙还苦练书法,从一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文盲变成了一个颇有修养的谦谦君子。
总而言之杜月笙留下来的历史印象就是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甚至还是后世之人学习的楷模!
但是杜月笙真的就是那么的“谦逊”和“儒雅”吗?
可以肯定,杜月笙作为旧时上海的龙头老大,没有果断杀伐没有绝对威严,那是不可能坐得稳“上海皇帝”的位置的。
但是杜月笙懂得“洗白”自己,留下正面的历史形象,这也是他比黄金荣和张啸林看得远的地方。
通过什么“洗白”自己?历史的记录者又是谁?
没错!文人!
杜月笙明白就明白在这里,他积蓄了前半生的力量取得无人匹敌的地位,后半生就开始运用这一部分力量,甚至可以说是“爆发”似的运用,全神贯注的投入对文人墨客的培养,甚至对家国天下的一点关怀……
三、从任人唯亲到任人唯贤,然后又从任人唯贤到任人唯亲
每一个王者修炼的过程,都离不开身边有才能的人。
创业初期,往往举步维艰,期间之艰危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亲近那些有贤德才名之人,辅助自己的事业,剖心相交。
然而等事业取得一定胜利,如日中天的时候,往往王者开始疏远那些昔日“战绩辉煌”的贤能!开始培植自己身边的亲信或者亲人,将他们直接推上历史的舞台。
历朝历代似乎没有例外——“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尤其以明朝为最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问鼎中原后开始大肆屠杀功臣,昔日的好兄弟好伙伴好朋友几乎屠戮殆尽……
据说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曾经声泪俱下劝阻父亲不要再杀戮功臣了,朱元璋当即叫人取来一条长满刺的荆棘,扔在地上,叫朱标徒手去捡。
太子面露难色,朱元璋叫人用刀剔除满身是刺的荆棘,然后把它交到朱标的手上,长叹一口气说:“唉!这样的江山,岂非好坐得多了。”
朱元璋把满朝文武的功臣比作荆棘上锋利无比的刺,单论这个比喻是绝对没有错的。
假若朱标没有英年早逝,朱元璋逝世得早,朱标御极称帝,以朱标文弱彬彬的性格,面对一殿的元老功臣,恐怕是难以想象的混乱,他压不住!
但是朱元璋采取杀戮的做法也太过了,朱元璋再牛,也吃亏在没有文化!他大肆屠戮有功之臣,分封同姓王,妄想他们能够成为大明王朝的各个屏障!
稍微有一点历史常识,便知道皇帝最忌同姓称王且掌有实际权力,建立国中之国,削藩成为历朝历代的难事儿!
事实证明朱元璋一死,将帝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朝中大臣就开始建议建文帝削藩,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就在自己的封地上打着“清君侧”的口号造反了!
那个时候朝中几无大将可用,被朱元璋杀得干干净净了!
倘若朱元璋能够学一学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将那些功臣们适当打压打压,该训斥的训斥,该流放的流放,随便找个理由让他们回家养老,等自己儿子上台了,用得着的时候再施与恩泽,迎回朝廷,那人家还不感恩戴德?
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都有不妥之处,每个时期或许都有一定的偏向,但是王者的修炼过程中,虽要杀人,但贵在诛心!
要审时度势,因时制宜,权衡利弊,万保无虞。
四、不需要对不欣赏自己的人客气,面对有意或无意的冒犯都要竭尽所能的碾压
王者一定要是鹤立鸡群的,如果你觉得某个厉害的大人物和蔼可亲,那么你一定错了,那只是因为你离他很遥远很遥远……
距离总能产生美的幻觉!
要树立威严,即便是偶尔的指鹿为马,也是十分必要。
因为王者打造的最强战队,是拥有一批可以陪自己输得干净利落依然东山再起的队伍,而非只想着如何如何赢得漂亮!
只赢不输,举世全无;多赢偶输,骄心肆起;互有胜负,才能逐鹿中原!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原本也是官宦富庶之家,祖父曹寅多受皇恩,任江宁织造,乃是专为皇帝等深宫贵人督造丝绸衣物等,是人人垂涎的美差!
康熙六巡江南,四次住在曹寅家!在外人看来这是多么显赫荣耀,位极人臣的事情呀!但是只有曹家人自己知道,这为曹家带来了多么沉重的经济负担。
甚至可以说,曹寅已经给曹家种下了衰败的祸根。
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初六(公元1709年),两江总督噶礼参奏曹寅,密报康熙说,曹寅和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三百万两,请求公开弹劾他。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又查出曹寅生前亏空织造库银三十七万三千两。
即便在曹寅弥留之际,也核算出亏空库银二十三万两,而且曹寅已经没有资产可以补上,面对茫茫债海,曹家人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适逢雍正上台,此王与父脾性截然不同,为政严苛。实际上也到了不得不严的地步。
康熙晚年历经“九子夺嫡”的悲怆,加之垂垂老矣的康熙倦政,为了保存一个“宽仁”的完美帝王形象,康熙居然允许官员在国库借银。
国库乃一国之基,此门一开就关不上了,国库被官员们近乎席卷,还补不上的十有八九,康熙自个儿又不愿意出来承担责任,毕竟君无戏言。
所以雍正只好来背这个“黑锅”,当时康熙突然驾崩,隆科多传康熙遗旨着四阿哥胤禛继位,即雍正皇帝。
虽然“九子夺嫡”的闹剧暂时告一段落,但诸皇子腥风血雨的暗自较量仍未结束,加之西北叛乱,真可谓:内有党争,外有忧患的境地。
这个时候的雍正,最需要保持王者的沉稳气度,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
这个时候的雍正,还需要对他存疑的人对他哪怕星点冒犯的人予以致命打击……
曹家几乎第一个躺枪,因为拖欠朝廷巨款,为了想办法还款,居然在皇帝龙袍上面打主意,偷工减料不说,做工也颇不及康熙年间,这让一个新继位的皇帝作何感想?
一声令下,曹家被抄!从此曹家在整个大清帝国里销声匿迹了,好似没有出现过一般,正应了曹雪芹《红楼梦》里的一首判词: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雍正绝无不知曹家所欠之巨债多为爱新觉罗家所欠,但曹家在“龙袍”上的无意冒犯,依然触怒天威,为了巩固皇权,王者只能痛下杀手!
五、王者勿须多言,但一定要一语出即令语塞
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毕业都流行写一篇同学录。某位同学给我写了一句留言:XX,希望你多读一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一学里面的齐王,善于纳谏;我当即回复他一篇:XXX,希望你也多读一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一学里面的邹忌,善于提谏……
其实很多时候,大多数人在阐述自己以为的直率,以为的真知灼见之时,已经犯了不可饶恕的愚蠢。
首先,自己的意见建议未必就是真知灼见;其二,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在那一方面是否具有发言权,是否是属于自己熟悉的领域,是否真的深思熟虑了;其三,提建议和意见的方式和环境很重要,譬如火锅在美味,你强力推荐给不吃辣的人,岂不是自取其辱?
我又以雍正君为例!
雍正年间有一个官员犯了罪,在狱中给雍正写悔过书,以期得到赦免,内有“辜负天恩,羞惧交并”并两句话,雍正随即一旁批道:知汝惧死实甚,然羞则未也(知道你怕得要死,但是说道羞愧我看也未必)。
还有次皇宫里邀请了个戏班子,欲在宫中搭台唱戏,有个御史认为此举有失体统,力谏不可以,而且还很固执地一连上了三次奏折,最后雍正不耐烦了,在奏折上批道:尔欲沽名,三摺足矣。若再琐渎,必杀尔(你想沽名钓誉,有这三个折子就够了,如果再敢啰嗦,要你的小命)。
最精彩的是还有一个揭老底的批示,更是让人忍俊不禁:汝以朕为可欺乎?汝忘朕即位之时,已年过四十矣,官吏情伪朕尽知之。朕在藩邸时,即知汝名曾列弹章,汝又送朕礼物,冀朕在大行皇帝前转圜。汝此后其小心谨慎,一举一动,不能逃朕之洞鉴也!
什么意思呢?
“你以为朕是好骗的吗?你别忘了朕登基时都四十多岁了,你们每个官吏的情况我都知道,你也不例外,我没当皇帝时就知道你曾经弹劾过我,你还给我送礼物,希望我在先皇面前替你美言。告诉你,你以后给我小心着点,你的一举一动,是逃不过朕的眼睛的!”
六、其实王者也是人,想着超越他不如让他爱上你
历史是由天、自己、他人书写的!
天赐你生命,定你死亡;自己则挥洒汗水,散播希望,造就辉煌;他人口中之你,笔下之你,即是后世人眼中之你,心中之你……
王者往往只在乎自己那一部分,无畏生死,不惧将来。
王也有感情,如果他要捍卫一段情谊、一份执着、一种信念,如果恰好你也与他一同捍卫,那么他定然会爱上你,爱上你们,一同坐拥自己的江山和天下,届时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