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好多年前的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我和我的朋友们在闲聊中不知道怎么就开始了一个话题:如果自己有了一千万,那应该怎么花?
说法形形色色,但总结起来,也无非就是吃的更好一些,玩的更好一些。那时候也不知道这世界有两头鲍、极品鱼子酱等等贵的令人发指的食物,只是说一碗米线半碗肉,酱猪肘子吃到吐,对于玩乐,也就只是说全世界坐飞机去哪个景点买什么东西的时候想都不用想就掏钱包。
现在反观,其实很多当时被看作“奢侈”的事情,现在大半也都实现了——那都是作为一个普通收入的家庭就具备的能力。而当时,我们畅想的前提是“一千万”,还是十几年前的一千万。
所以,人们看待一个事情,总是会受到自己见识经历、认知水平的影响,就好像我们在评价某个历史人物的时,总会加上一句“有着历史的局限性”。
同样的,一个问题在被提出时,问题的提出方式,也暗示着提问者自身的某些认知局限。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自然是想要去解决的,可一些提出问题的方式,或者更直接地说,问题提出的方式所透露出的思维模式,恰恰说明了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的原因。
02
知乎上“追一个女生需要多久,有没有期限?”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个问题的问法,说明了提问者对爱情的误区在于,认为“追求女孩”就是一个力大出奇迹,或者是一个比拼耐力的过程。于是追得轰轰烈烈,地动山摇,恨不得向全世界宣告,又或者三百六十五日勤勉不辍,早上买早餐,晚上说晚安,三年五载,其精神可与武侠小说中隐居山谷苦修数年的大侠比拟。
这样的追求,无疑是痛苦的,而之所以能够坚持,其内心的逻辑在于:女孩有一个天终于被感动了,于是接受了自己。并且,还会把女孩的明白得不能再明白的拒绝当作是她在“考验”自己的情感。
如此这般,少许一些人还真有“得偿所愿”的。大学时候的一个朋友就是如此。三年苦追,终于换得一个点头,他高兴地宣布“她答应我”了的那天,我去蹭了顿烧烤,喝了半杯酒,听他唠唠叨叨没完。之后不过半年,女神和他说分手。那天晚上,他喊了宿舍的一大班人出去吃火锅,再他的唠唠叨叨没完中,我又喝了半杯酒。这半杯酒半杯酒的喝法原本是因为酒量太差,没想到在他这里却喝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半杯敬开始,半杯敬结束。
——其实,这位朋友也算幸运的了,最起码和喜欢的女孩还是一起走过了一场。更多时候,在最终只能“相忘于江湖”之前,男孩甚至连女孩被感动终于点头答应的“幸运”都没有。
我觉得,之所有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追女孩”这样的说法给误导了。
这种说法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我们也似乎从小大到就听过很多这样“追逐”的故事,然后故事的结局似乎还大都是“抱得美人归”的终成眷属。于是在听到一些所谓的“恋爱专家”鼓励“勇敢追逐”、“勇敢表白”时,胸中一阵血气翻涌,浑身激动地哆嗦,觉得自己爱的那么的强烈,那么纯真,简直可以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万物和苍生,最终,那个可爱美丽的姑娘一定会答应自己的。
于是,开始接近,开始示爱,开始表白,遭遇到了挫折,郁闷一场大哭一场酒醒一场,继续听着”恋爱专家”的鼓励,继续示爱,继续悲壮。不时地自我麻痹兼打鸡血,说这是姑娘在考验自己,要坚持、要坚持、要坚持啊。
其实,姑娘还真不是那么想的,在自己有人追说明自己还是不错的高兴之余,面对你的强烈攻势,姑娘更多地只是觉得“好烦啊”。
如果你说不会的,她从来没有说过这这样的话,那我至少可以恭喜你,这起码说明你喜欢的那个姑娘还是比较善良的——人家真是不忍心拒绝你后再给你心口补上一刀。
03
写到这里,我想一定会有反驳的人会说,我看到的只是我看到的,然后举出自己身边的谁谁谁的例子,说大胆表白后就成功牵手,谈了好几年,最近已经结婚了,甚至孩子都有了。
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不得不拿出一个非常认真的态度对你说:这种逻辑,就像是一个人在看到五星级大厨用了个三千块钱的铁锅炒出美味,就认为那个“铁锅”成了色香味的关键一样。
但是,是个中国人都知道,一样的厨具,一样的调料,一样的火候,不一样的人炒出来的就是不一样。大厨的技艺已是苦练多年,对于炒菜中的所有元素,已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菜好不好吃,锅绝对不是关键,他用一百块钱的锅炒出来的菜也不能差。
所以啊,表白之后,能相拥而泣的,也和表白没有任何关系,你看到的结果,只是早已彼此情倾的自然呈现。
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表白,那两个人还是会在一起。只不过,比起不知不觉就在一起,“表白”多了一点仪式感,多了一点回忆和多了一些感动罢了。女孩只是在等待一个契机,男孩又恰巧脸皮厚些,懂些浪漫而已。
如果没等到,那么哪一天,夕阳中,镜湖边,柳树下,男孩为什么能牵起她的手?女孩给的解释也就是“他力气好大,我怎么都挣脱不开”之类。
看着她回答时候的娇羞模样,你还真要是信了,那只能说你……太可爱了。
换个男的试试?记得先买保险。
让谁成为自己的女朋友从来都不是“追”的结果。“追”这个字太害人,容易迷雾遮眼,让看不清真相,只相信了自己给自己的捏造的幻觉逻辑:觉得要得一人心,就如同在跑道上拼命大口呼吸拼命拔腿奔跑,去赶超前者那样。
神奇的是,这样想法指导下的悲惨结果不绝于耳,但这样的逻辑却一直为不少人所喜爱、吹捧。我想之所以会这样,也许是因为这可能是看起来最省劲的方式,只需要按照“我对你好”的模式去做,早餐午餐,嘘寒问暖,然后就能如渠引水,一切功到自然成,不用费力动脑筋,不用辛苦刷认知。于是,那么多人愿意再这条悬崖壁上挥汗如雨、拼命攀爬、手脚抽筋,却不愿意停下来,甚至花一分钟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山道。
当然,也可能没有任何山道。因为,那个姑娘真的对你没什么感觉。
是的,说了半天,关键就在于这:姑娘对你的感觉。
04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曾对我说,她很难理解一些男人的行为,因为某种原因见过一次两次面,就忽然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就给自己发一些短信了,这还算是矜持的,有一些甚至当面就摆出一副要追求自己的架势了。
她说:“他们认识我吗?了解我吗?就说喜欢我。”
我说,你这样讲也说明你太不了解男人。
男人和女人的情感电路从来就不是一种模式的。从进化论上讲,男人天生就有广泛播种,让自己的基因在物竞天择的环境中获得更大可能延续下去的本能,所以,主动出击就成为了男人的一种求偶策略。而社会上毕竟“狼多肉少”,谁知道有多少双眼睛也环伺在你的周围,所以一定要先下手为强。
只是这种策略,在打猎的时候或许可以抢占先机,但是在爱情的领域却并不一定凑效。因为女人在进化中,演化出来的生存策略是趋于保守和观望,因为她们一旦失败,付出的代价极为高昂,不得不慎之又慎,所以她们更愿意先进行足够的了解,然后再做出选择,即使一下子看对眼了,她们也还是会“以静制动”。
所以,男人看了女人一眼后,便可以说爱上了她,当天晚上就发短信送花请吃饭,而女人在看了男人一眼后,更愿意多了解一下,再慢慢看下一步。在这个时候女人虽然说不上爱,但至少下意识地已经把对方视作可以考虑的对象了。不幸的是,很多想要“用行动去感动女孩”的男孩们,在第一眼过后,就被排除在这个行列之外了。
其实,所谓的“追”,真正的样子应该是这样的:怒马鲜衣的白衣少年策马疾驰,追赶着前面红纱俏丽的女子,女子不时含笑回望,若见少年离得远了,就扯扯缰绳放慢速度,若又见他离得近了,便在马屁股上甩上两鞭子加快些步伐。他们呼喊、欢笑,他们挑衅、迎战,但最后中终能在落日余晖中,在海浪悬崖边,看到他们偎依的身影。
——所谓的“追”,其实是一种处于两情相悦之中,却未言明道破时的互“撩”啊!
说到这里,如果你还是认为“追”是一种证明,一种宣告,那只能祝你好运了和坚强了。
05
当然,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时候正确与错误其实并不重要。
题目中第二问的“期限”,我觉得就是可以赞赏的。即使在爱情之路上你终究不能理解领悟,但至少可以做到止损。在痛苦的证明和乞求中,给自己的一个期限,在那之前,无怨无悔地往前冲,头破血流也不用轻改其愿,在那之后,坚定不移地回过转身,你没有能够得一人心,却终不负于自己。
用很久以前就听过的一个故事来结束这个回答:一个女孩对追求自己的男孩说,如果他能够在她的楼下等待一百个晚上,来证明对他的爱,自己就答应他。于是男孩就每天晚上在女孩家楼下静候。这样过了九十九天,女孩被感动了,开始幻想着明天男孩出现时冲下楼去拥抱他,开始自己的爱情地场景。但到了那第一百天的夜晚,那个男孩却没有出现。后来女孩联系上了他,问他“为什么”,男孩回答说,前面的九十九天证明我爱你,最后一天,我想证明自己的尊严。
爱情的基础是尊严,是两情相悦;当一种爱需要证明,需要考验的时候,也许这种爱就已经变味了,即使最后似乎得到了,你的红酒瓶中装的可能已经是醋了。但你如果愿意做出证明,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只是请给自己一个期限。
因为,过去的爱可以卑微,之后却得是站立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