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中旬随小胡一家子自驾游了新疆中西部,21号回到乌鲁木齐,次日到新疆博物馆参观。
去新疆前,对这个中国国土面积最大的省份只有碎片化的认识,地理如火焰山、沙漠、天山、独库公路……,历史如丝绸之路、玄奘西行取经、张骞出使西域、佛经编译第一人是鸠摩罗什……。在伊犁河谷转了一圈后,对新疆有了感性认识,参观完博物馆,又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
新疆是大亚洲东西交汇之地,人文交集之处,出土文物的展示得以完整诠释。而西域诸国融入大中华可上溯至公元前的汉代,由中央政府管辖西域的历史考证也比比皆是。如西域都府卫的设立,由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虽然时有间断或名称不同,新疆历来是中国的一部分确实有史为证。
新疆博物馆展厅约1500平方米,常年展出历史文物7000多件,许多是考古出土文物。有多处专题考古展:如中日尼雅考古过程专题展,这是持续了20多年的考古挖掘。
展示说明,经考证确定,尼雅遗址是《汉书 · 西域传》中所记载的丝绸之路南道上,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一处闻名于世的重要绿洲城邦——“古精绝国”聚落遗址。尼雅遗址是新疆首个评获“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绿洲城邦聚落遗址。尼雅遗址遗迹类型构成多样,文物数量可观,种类丰富,保存较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如,出土的精美绝伦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现已为国家宝藏之一。
如,小河墓地考古专题展的介绍:2000年开始挖掘考古,由中国考古专家王炳华主持。小河墓葬形式独特,出土文物数量可观,保存良好。该墓地是一个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高6~7米的巨大圆形沙丘。它的顶部布满了100来根高2~3米的菱形木柱、卵圆形立木。立木周围,是丛丛密密的船形木棺,约有140座以上。大部分已被破坏。小河墓地被发现以后,许多令人疑惑的问题和难解之谜也随之而来,至今仍在考据中。
新疆博物馆展示的内容丰富、详实,可以用中西合璧、五光十色来形容。
进馆不久,与领队走散了,他们那刚完成高考的儿子却和我们在一起,他是博物馆迷,两老一少同声同气,慢悠悠在博物馆转,边看边讨论,沉浸在新疆的历史长河中。
馆藏中最让我们惊喜是镇馆之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护臂。此物为汉代蜀地织锦,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此护膊面积不大,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经密为2200根/10厘米,纬密240根/10厘米,经向花纹循环7.4厘米。织锦的织文是根据东汉时期广泛流行的五行学说设计,锦面上还织出有牝牡珍禽、独角避邪瑞兽(神鹿) 、虎豹等动物。另有四个排布成四方形的圆环纹,可能是星象图的象征,非常精美。
这护臂是1995年10月,中日尼雅考古遗址学术考察队发现,出土地点是新疆和田尼雅遗址一处古墓。
博物馆里有新疆墓葬品专门展区,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墓葬品,其中有许多精美的雕塑,如国宝级文物——彩绘踏鬼天王木俑。
天王木佣是在该古墓群中,高昌左卫张雄大将军墓出土的,国内仅此一件,出土时保存完整。天王俑是作为墓葬“守护神”置于墓室门外,以保卫墓主人的安宁。此木俑高86厘米,由一个彩绘天王和一个素面小鬼组成。天王全身施彩,斑斓如新,此木俑用了三十多块大小不等的木块雕琢后再粘合而成的,连牙齿这样细小的部位都可以拆卸自如。
新疆博物馆研究员阿迪力·阿布力孜在《彩绘天王踏鬼木俑:飞扬的盛唐气韵》一文中这样说,纵观全国各地发现的上万件唐朝时期的天王俑,有泥塑、石雕,至今还未发现木雕的天王俑。这是唯一一件木雕的彩绘天王踏鬼木俑,精细的雕刻、华丽的装饰实属罕见,应该遵循了从中原地区传入西域的汉人的葬俗,堪称古代艺术品中的瑰宝。
另一尊镇墓神兽造型令人称奇;人首,豹身,偶蹄,头戴兜鍪如武士,络腮胡子,圆目怒睁。尾细长,自尻下前伸,屈曲穿过右后腿与躯体间的缝隙,再向后上翘,宛如一条长蛇,那是唐代的文物。
展区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镇墓神兽,造型奇特、寓意各异。它们或张牙舞爪,或向天怒吼,或统帅千军万马……我们游走其中,能感受到古代墓主生前骄人的勇气与智慧,匠人对神兽的敬畏与爱戴。
让我好奇的是,这些镇墓神兽几乎全是偶蹄,是羊,马,骆驼等动物特征,由此可见,这类偶蹄动物千百年来造福古代西域各族人民,为他们的繁衍生息立下了汗马功劳。神兽的面目却是狮虎豹的造型,从中可以窥探到古代西域人对这类无法驾驭的猛兽的敬畏,进而寄托于自卫自保之中。这让我想起了在埃及看到古埃及人图腾是鳄鱼,鹰一样,敬畏之心造成了神的诞生。
在新疆博物馆细细观察这些远古的守墓神兽时,不由得想到了身在广东佛山的陶塑大师傅——曾鹏,他创造的陶塑神兽与眼前的出土古物何其神似,真有一脉相承之韵,异曲同工之妙。
博物馆最有地域特色是干尸展览厅,展出各时期各墓地多具干尸,并陈列了大量随葬文物精品。
新疆沙漠地区气候极其干燥、降雨稀少,故有条件保存了那么多具干尸,这批干尸成了新疆博物馆特色馆藏。如传世的罗布泊出土的著名古尸——楼兰美女,面带神秘微笑的小河墓地古尸——小河公主等。
博物馆特别介绍了吐鲁番地区的气候条件,那里是四周群山围绕的盆地,光照强烈,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温度超35℃,最高可达50℃,而该地区降水量极少,土质为松软的流沙层,使之成为一个天然的干燥箱,是形成干尸的有利条件。这里出土的干尸大多保存完整,有些连眼睫毛和眼中的黑白眼珠都清晰可见。
著名如阿斯塔那古墓群,方圆10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积着密密麻麻的五百多座古冢。这些墓葬中的大部分尸体都没有腐烂,成为十分稀奇的干尸。
最引人瞩目的是将军张雄的干尸,他是唐朝时期高昌王国的最高军事统帅。据出土的墓志铭介绍,张雄原为河南南阳人,因避战乱来到西域小国高昌国,因其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成为了高昌国声名显赫的大将军。然而他却因疾病而死,年仅50岁。
另,且末出土的干尸皮肤保存完好,毛发俱全,他们的面部均做了精美的化妆。如,且末男干尸,身穿深咖啡色的长外套,毛质平纹,足穿长筒软皮靴,彩色毡袜。这种彩色毡袜的发现,证明在2800年前,新疆就存在了擀毡工艺,是畜产品加工的新品种之一。
馆藏中还有许多墓葬出土的陶俑,如大将军张雄夫妇的古墓(206号墓),随葬品有多尊彩绘女舞俑,她们发束高冠,衣着华丽,表情严肃中透着活泼。
博物馆展品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如,展示的大量木建筑构件,让我们惊喜。它们传世已有上千年,因吐鲁番地区的干燥,没有腐败,木材的水分早已消失殆尽,但雕刻纹理清晰,刀痕尤见。吐鲁番几千年的历史是怎样演变成今的?于是有了去那里考古游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