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云裳网络工作室课题组活动如期在迪沟中心学校举行,由迪沟中心校岳芳老师和颍上五中王云老师同课异构,他们选择的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从课本中虽然离开多年,但是在普通话测试材料中从来没有消失。这是一篇特别适合朗读的材料。所以,那它来做朗读训练,实在再好不过。
两位老师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王云老师是开篇就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标题,抒情句子,描写的句子,深化文章主旨的段落,每个部分都让学生先读,讨论朗读的情感和语气,再去朗读、分析、指导、品味。可谓是在朗读中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的形象,理解礼赞的深刻含义。在教学完“赞白杨”的环节之后,王云老师适时地提出“用赞字已经能表明对于白杨的情感,为什么还要用礼赞这个词?”介绍了写作背景,让学生领会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抒发情感的原因,抓住了三个双重否定句,进行朗读,在语调越来越高亢激昂的层层推进中,让学生领悟了作者礼赞白杨的深层含义,体会到作者对象白杨树一样的农民、戍边将士和中华民舞伟大的精神的崇高的敬意和赞美。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本来学生朗读的可能语气有些平淡,这不是你一味地强调某个词语重读就能改变表达效果的,如果按照要求重读某个词语,学生读得反而不自然。这个时候他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个词语上,反而朗读得不顺畅。
所以,针对朗读,在学生朗读语气平平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分析,这句话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可以强调哪个词语?强调的时候,也并非一律要重读,有时候需要重读,有时候需要轻声读,有时候需要拖长声音,不一而足,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理解作者寄托于文字的情感。
想到了,未必做得到。在朗读指导方面,王老师的积累尚欠火候,需要阅读相关书籍,让自己的朗读水平提升,指导能力提升。凭王老师的刻苦和努力,她在这方面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从整节课看来,王老师能够有意识的培学生的朗读能力,从标题,到句子,再到一个片段,可以看出设计层层深入,匠心独具。
岳老师也没有忽视朗读教学,课程伊始开始,她就让学生共同朗读了矛盾的题白杨图的五言诗。这不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律诗,而是“俚句”。读完之后除了解决了字词,也就束之高阁了。导言的作用并没有发挥的淋漓尽致。其实在这个地方,可简要找出诗歌和文章重叠的部分,进行群文阅读,不然导言如昙花一现,失去了它应该起到的作用。
接着她就选择了几位朗读比较好的同学,和老师搭配阅读,谁负责朗读什么内容,老师是精心挑选的,老师读的是直接抒情的段落,学生朗读的是描写白杨生长环境、外形特点和精神象征的段落,说实话,这学生朗读水平实在是高,不仅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情感的把握也炉火纯青,就是和老师相比,也毫不逊色。这和老师平时的指导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课文朗读了一遍之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她朗读的内容都是什么内容?学生朗读的内容写了什么?就这样完成了抒情线索的寻找。下面的的内容多为分析内容,朗读也就淡出了。而且因为分析内容的要求是“七嘴八舌论白杨”,这样的提问,导致学生所找的句子都是抒情的句子,得亏老师具有教学机智,慢慢引导,但这部分费事太多,而朗读的内容并不多。显得头重脚轻了。
文字是有温度的,文字的魅力通过我们朗读,共同品味,尝试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实在是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