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宋共有九位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葬于五国城外,其余七位皇帝均葬于我的家乡河南巩义,加上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和母亲杜氏的合葬墓,统称“七帝八陵”。
除帝陵外,附葬还有后陵21座,公主亲王墓44座,以及皇室、皇子皇孙墓和高怀德、蔡齐、寇准、包拯、杨六郎、赵普等功勋名将共有陵墓近千座,在国内现有的皇帝陵寝中极为罕见。
北宋的都城在汴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为什么选巩义为皇家墓葬地呢?反正我一直看不出家乡的特别之处。虽然靠山吃山,但是真是没啥水啊,属于严重干旱地区,吃水问题一直困扰着百姓。
后来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据说站在嵩山峻极峰上北望,但见黄河如带,邙山横亘,东眺是虎牢关,西瞰是黑石关与洛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伊洛河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河,邙山是阴宅宝地,素有“生在苏杭,死在北邙”的说法。也就是说,我大巩义原来是一块风水宝地呀!
自秦始皇以来,皇帝往往一登基就开始为自己修造陵墓,许多皇陵要修建几十年,而宋陵却只修了短短的7个月。为什么呢?
入住巩义的第一座帝陵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永昌陵。
赵匡胤死的时候正值盛年,再加上是第一代皇帝,所以毫无经验,完全没有料到身后事。生前只是选定了巩义为大宋的陵区,却从未提过建陵之事。
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年仅49岁的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巩义皇陵不得不仓促开工。永昌陵建好后,赵匡胤的灵柩从开封被护送到巩义下葬。送殡队伍到达陵区时,距赵匡胤死正好7个月。
所以,从此就形成了“七月而葬”这种规矩:宋代的皇帝事先都不建陵墓,死了以后在7个月内把陵墓建好,然后下葬。
永定陵睡着宋真宗赵恒,他是北宋第二代皇帝赵光义的三儿子,就是赵匡胤的亲侄子。如果你不知道他是谁,那么,一说澶渊之盟,你肯定就会扶额而笑,因为宋真宗就是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的那个昏庸皇帝。
巩义人都知道,这些皇陵屡次被盗,如今几乎空无一物,所以任其荒于农田之中,保护不甚严格,我就曾触摸过几位皇帝的墓碑,还在他们的陵丘上玩耍过。当年的守墓人,他们的后代如今已经形成了几个赵姓村落。
被盗的经历大致如下:
第一次:公元1127年3月,金兵攻下大宋都城开封,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金兵不仅对京城开封大肆劫掠,而且对北宋皇陵也进行了疯狂抢劫。
宋陵都建在巩义的平原地带,墓道建制规模相同,所以比较容易盗挖。金兵对小墓采用揭顶的方法,对大墓则从陵台侧坡挖洞,撬开墓顶券石,缒绳而下。据记载,北宋的皇帝陵包括皇后陵都遭到了很严重的盗掘,哲宗皇帝的尸骨还被盗墓者抛到了陵外。
宋高宗赵构听说祖坟被挖,痛心不已,命令河南镇抚使翟兴和抗金英雄岳飞北上,赶走金兵,又修复了皇陵。就这样,巩义就成了宋金拉锯战的战场。
宋军撤退后,金兵的报复更加强烈,不仅掘墓更凶,而且还烧房扒屋,砍树伐木。于是,松柏茂密的陵地很快变得千疮百孔。
第二次:公元1130年,金人在大名府封宋朝的投降官员刘豫为大齐皇帝。有一天,刘豫看到一个士兵拿了个非常精美的水晶碗,得知是从永裕陵盗来的,就让他儿子组织了一个专门的盗墓队伍,史书上称之为“淘沙队”,重新把宋陵盗掘了一遍,甚至连老百姓的墓也不放过。
“淘沙队”是继东汉末年曹操的摸金校尉以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有记载的官盗机构。
刘豫的毁灭性盗掘,使那些生活在陵区的人们没有了存身之处,只好流落他乡。从此,北宋皇陵再无专人管理,民盗相继兴起,最有名的一个盗墓贼叫朱漆脸。
第三次:朱漆脸盗宋太祖的墓时,太祖的身量比较大,很胖,他想把太祖的玉带取掉,就用一个带子套上太祖的脖子,把太祖撑起来,由于尸体已经腐烂了,他一撑,从太祖嘴里喷出好多黑水,喷到他脸上去了,于是留下了一个黑脸。
第四次:1278年,南宋灭亡,元朝建立。蒙古人控制北宋陵区后,他们怕宋代的遗民怀念先朝的皇帝,就把北宋皇陵上的建筑全部烧毁,并犁为废墟,这也是北宋陵区如今只有孤零零石雕的原因。
现在宋陵之上,不由得不感慨世事沉浮,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