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联结在一起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着你们……
哔————
在我15岁时,如果想找到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我需要跑遍全城的音像店去寻找收录了那首歌的磁带。还需要一台随身听,以及必不可少的充电宝。那时我最想拥有的是SONY的walkman。18岁时,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变了。我只需要找到一家支持USB接口的网吧,插上我的MP3,然后打开一个音乐网站,找到那首歌,下载后转存到MP3里即可。第一次用MP3听歌时,我惊讶于它的音质那么清晰,和随身听上需要调整很久耳机插头才能达到最低噪音的效果相比,MP3几乎是没有一点噪音的。这时您可能会提醒我,CD的音质要比MP3好。是的,18岁时我依然是SONY的崇拜者,CD机对我而言依然是奢侈品,买它需要花掉上千元,差不多是我1年零用钱的总和。另外我还得考虑购买正版CD带来的额外花销。到了20岁,我才可以无所禁忌地上网。那是一个可以随意下载MP3 音乐的年代,点对点(P2P)共享软件的流行使我的听歌量达到指数级的增长,以前我只知道羽泉和水木年华(他们是中国的流行音乐组合),后来我也和你一样,欣赏得来David Bowie、Joan Jett 、GreenDay ……以及任何可以被搜索到的音乐。虽然第一个应用P2P技术的Napster后来被五大国际唱片公司起诉,现在已经不再提供免费的音乐下载服务,但Napster依然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因为没有那样的草莽英雄,“自由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信仰。
在以上这个故事中,我没有提到具体的年份,其实在我15岁时的2002年,Napster已经存在三年了。世界上已经有一部分人可以享用免费的MP3音乐下载服务,而我还在期待着一台SONY的walkman。这是一个公平的世界吗?也许并不是。是否因为我犯了什么错而导致自己无法在2002年享有和某些人一样免费听MP3的资格?也并没有。这样的隔阂与不平等如此平静地摆在我们面前,甚至没有让我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我依然觉得15岁很幸福,只要别让我知道有人在听免费的MP3。
世界是个球体,但也是千沟万壑,山高水远,一杯水浇在上面,铁定不会均匀地分散到各处。同理可推,各种资源亦如此,总会有某地掌握某种资源多,甚至多到足以垄断的程度。同理可推,即使是足以垄断某种资源的某地,也肯定会缺乏某种资源,甚至是必须的资源,就必须进行交换,为了方便交换,就有必要建立交通设施,商业规则和信息网络,说到底还是方便了其他人的同时也方便了自己。如今全球的交通、信息网络都这么发达了,不会还有人想着圈地自萌,不会吧不会吧?但是保守并不是什么错误,也许人类天生具有保守的属性,可能是为了规避未知的风险,也可能是不愿脱离已经适应的区域。这时候才体现出先驱者的伟大,那些穿行于文化孤岛之间的信使,那些致力于打破垄断的草莽,让连CD机都没摸过的我直接听上了MP3和数字音乐,他们这种劫富济贫的行为,其实也在孕育更多的草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个题目对我来说太大了,啥玩意啊就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谁参加过那玩意啊?真当每个高中生都是日本高中生吗?动不动就指点江山拯救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