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中的领导力2:领导者的系统观
《孔子家语•致思》篇由好多个小故事组成,每一个都意味深长,今天我们再来说一个。
鲁国之法,赎人臣妾于諸侯者,皆取金于府,子贡赎之,辞而不取金。孔子闻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貧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鲁人不复赎人于諸侯。」
按照鲁国的法律,如果你在国外帮助落难的同胞赎身,回国后可以到官府去报销赎金,可是子贡就不报销,结果孔老师生气了。
子贡为啥不去报销呢?可能是因为他太有钱了,子贡是个经商奇才,上了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富豪榜的。子贡同时又是著名外交家,在诸侯之间游走,所到之处基本上都是元首级待遇。赎个把人这点儿小钱在他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另外,子贡是孔门十哲之一,学问修养没得说,也许子贡觉得自己跟普通群众不能一般见识,报销赎金是普通群众干的事,我这样的也去领钱,岂不是太跌份了嘛。
结果这事儿传到孔老师耳朵里,还挨批评了,说他的行为破坏了大众慈善的良好局面。
我们一般会认为,子贡是好心办坏事,而且所谓的“坏事”也是因为子贡品德高尚才造成的,普通群众德行没那么高,不能向子贡看齐,这帐也不能算到子贡头上。但是孔子不这么看。
孔子说,我们要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圣人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到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不能任性,哪怕是任性行善也不行。子贡你有钱,可以倒贴做慈善,可是那些没钱的人呢,因为你的行为树立了标杆,把自掏腰包标注成高尚的,报销赎金反被降格为平庸的,甚至沾染上不廉洁的色彩,这样一来谁还敢做慈善呢。
所以,从对系统的影响来说,子贡的行为和郭美美的行为是一样的,都打击了人们慈善的积极性。
汗!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现如今在世上做个公众人物真不容易啊,纹个身还得拿绷带遮住了,幸好我没出名。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来,孔子对“德”理解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德者得也,尊道而行,有所体悟就是德。道是推动系统演化的力量,感知到这种力量,并且顺应这种力量生活就是有德之人。古人说“学问深时意气平”,有德之人境界高出我们好几个层次,待人接物自然平和,跟我们不一般见识,在我们眼里这个样子就是“品德高尚”。
所以,更准确的说,“德”是一种系统觉知(system awareness)和系统思维(system thinking)
孔子之所以批评子贡,正是提醒他修行还不够,太看重私德了(自己的名声),从而妨害了公德,我们这里所说的公德是指对道的体悟和践行,也可以叫大德。
我们现代人往往瞧不起儒家的”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其实这是我们肤浅了。我们把以德治国的“德”字理解为个人的道德品质,虽不能说错,但起码是偏颇了。如上所述,这个“德”应当理解为系统觉知和系统思维,指的是领导者要有系统观,而不是凭借私德就能治理好家国天下的。儒家提倡领导者用自己的言行来推进系统演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成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化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孟之道可以称得上“基于价值观的领导力 Value Based Leadership”。
领导者有私德当然好,但这不是重点,更不能因为私德妨害了公德。私德从来都不是儒家关注的重点。孔子称这种私德叫做“素隐行怪“,并且说,“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相反,对于私德不怎么样的管仲,孔子仍然称赞“如其仁”。
同样道理,德才兼备的德也不能简单理解为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觉知与调控团体关系场的能力。上一篇我们也提到了团体关系场的概念,只是角度不同,当时我们是从员工角度来说的,现在我们从领导的角度来说。德也是才,只不过关注点落在人上面;才也是德,只不过关注点落在事上面。德才兼备才能成为一个领导者。
当然在现实中,私德和公德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作为一个领导者,只是要警惕自己不要象子贡那样,以某种“高尚”的方式破坏了公德。
有趣的是,《吕氏春秋•察微》篇在引用了子贡的故事后,又杜撰出一个子路的故事来做对照。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这两件事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关键差别就在于,子贡的行为是在“鲁国之法”的背景下实施的,结果是破坏了鲁国之法。而子路的行为没有鲁国之法这样的既有框架。
《吕氏春秋》的作者算是狗尾续貂了,比起孔老师来,还是差了一大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