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画中那样,能够在自然中,手捧一本书,安静地阅读书籍是我理想生活的写照。
从很早开始,我就有了阅读的爱好,这种爱好完全是自发的。听妈妈说在我还没有学会认字的时候,看着哥哥在读书,我也拿着本书读,可是不认字,就叫爸爸的小名。这也许就是我和书籍最早的渊源。
后来学会了认字,记得那时家里订了连环画,现在还模糊记得其中讲的一个故事:一个人寄宿到旅店,一天夜里醒来,发现了奇怪的事情,寄宿旅店的客人变成了小人,在旅店家里帮忙种菜。里边的具体内容不太记得了,但是其中一幅描绘他看到小人耕种的场景却还印象深刻,也许这太匪夷所思了,所以会有如此深刻印象。
后来读了小学,小学有个小型图书馆,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借来钥匙阅读里边书籍,那个时候读完了图书馆里所有的童话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它们都是我童年的记忆。不过现在在回头解读这些故事,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过去会觉得白雪公主沉睡是件坏事,现在觉得挺好,可以美美睡一觉,而且还不变老,加上还有王子会叫醒她,这怎么能是坏事呢?
后来上了中学,学校旁边有个可以借书的地方,而且家里购置了不少世界名著和国内经典小说。那个时候,通过借书,看到了一些不错小说,比如电视剧“玉观音“的小说我就是中学看的,当时觉得女主人公的人生真是太悲惨了,也会随着小说或喜或悲。
通过看世界名著让我也了解了不同的人生,也会随着故事情节产生情感的波动。记得当时看一本苏联小说,是一位母亲描写的自己儿女的故事。故事主要描写的是姐弟俩在战争时期的成长史,当时是被姐弟俩为了信念,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精神打动,小说语言质朴,但是却很真实,这本小说那个时候就读了两遍,这在过去可是少有的。有时间我还要重读。
国内四大名著中学时尝试着读,无奈理解能力有限,那个时候并不能读懂。“红楼梦”里的家长里短我看着无趣,“水浒传"里的哥们义气我理解不了,“三国演义”里人物的心思我不能把握,只有“西游记”,我觉得还比较好玩,能够读。后来再去读“三国演义”,里边能理解的部分增加了不少。
清末民国时期,甚至建国后的小说也读了一些,“聊斋志异”里边的一个个小故事,那个时候就是觉得讲狐狸,鬼和书生间故事,后来看到一部电影“画皮”,觉得和它的风格比较像。现在再去想想这些故事背后含义,我却有另外一种感觉,我感觉作者在这些故事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以后有时间再去读读,看能不能读出新的东西。
民国时期更多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思想的觉醒,追求自由和思想解放,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面临的帝国主义欺压,通过阅读,我感觉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和奋斗。
建国后的小说也有着那个时期特有的特点,这个时期记得有一本小说讲的是一个有文化的青年娶了没有文化的农村姑娘,两人因为文化差异,导致交流障碍,可是我已经不记得这本小说叫什么名字了。查了一下应该是路遥的“人生",那也是我最早意识到两个人思想交流的重要性。
后来因为语言学习原因,接触到了英语类书籍,看过“心灵鸡汤”,被里边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小故事打动,它让我对什么是真、善、美,有了一定的认识。
后来上大学后,没事会去图书馆看书,借书,开始接触一些心理,管理,哲学方面的书籍。再后来,就多偏向于沟通,职业类书籍,也会涉猎一下诗歌,散文,哲学,管理书籍。
现在其实很想再重温一下曾经看过的书籍,我觉得经典书籍不怕多看,越看越有味道。
我理想的生活,就是:在自然中,沐浴着阳光,手捧着自己喜欢的书籍,享受着内心的平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