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危机与重构》中安史之乱前夕的唐朝,地缘政治格局是怎样的?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很多事情我们虽然习以为常,但并不了解其真相,我们需要用一些理论来揭示事物运行的逻辑规律,推演命运发展的因果关系。

《危机与重构》

副标题: 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豆瓣评分:9.1

作者: 李碧妍,历史学博士。

这本书讲了什么?

1.公元755年,即唐玄宗天宝14年11月,胡族统帅安禄山起兵反唐,拉开了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的序幕,安禄山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逼的唐帝国必须在河南与他决战。

2.河南地方官张巡、许远等,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坚强地守住雍丘(今河南杞县)、宁陵、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一线,张、许等人以寡弱的军队对抗数十倍于己的叛军,前后四百余战,杀敌12万,遏阻了叛军南下的道路,由于缺粮,又没有支援,终被叛军破城,城破之日骂贼不屈而全部被杀。

3.张巡等人死守睢阳一线两年多,安禄山错失了南下江淮的机会,而江淮地区恰是唐帝国的财赋来源地。睢阳陷落时,安史集团已丢失长安,无力再向江淮推进。江汉和江淮地区的保全,使唐朝在经济上有所依赖,对战争的结局有重大影响。

4.张巡等人从头到尾都是地方军以及招募的义军在与叛军作战,始终没有得到唐廷的支援。城破之日,张巡只能以这样一番话语告慰将士:吾受国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

5.既然在叛乱伊始,唐廷就已经在河南设立了节度使,那为什么在随后的两年左右时间里,却几乎看不到这些节度使有多大的表现?既不能指挥军队作战,又不能提调粮草支援战场,战场节奏似乎全部掌握在地方官手里。

6.这就得从唐朝的制度说起。唐朝因藩镇割据而分裂,但却又因藩镇的并峙均衡而维系中央政权。这个现象正说明唐代吸取东汉分裂而亡的教训而采取的措施起了相当的作用。当然,这个作用并不完善,所以唐朝仍不免亡于分裂割据,于是后来的宋代,对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加措意,地方权力进一步被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7.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 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古史上之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8.从过去的朝代汲取历史经验与教训,对前代的制度采取有损有益的政治措施,成为中国历代政权运行的基本脉络。

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演变是有损有益,也就是对前代制度有继承的一面,也有改革的一面。继承是保持连贯性,改革则是为了适应新形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