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的朋友圈接连几个人转发了一个水滴筹筹款的消息,点进去看竟然发现是小学同学,印象中小学毕业就辍学了,现在是个普通农民、偶尔出去打工,某日突然诊断为,需要换心脏,费用是45万元,求助了水滴筹的平台,我也捐了款,想着借助网络的力量,应该很快就能筹够钱治病的,遂也没有很放在心上,但是还是会时常关注。然而一天过去了,帮助次数达到了1000余次,筹得的款项也才2万元,距我打钱捐款的时间也才增加了1万元,这个数字对需要的手术费用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随后几日我还继续关注着,10天后筹得的款项定在了28000元,增长乏力了。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一个华科博士生病,同样是出身农村,严重疾病,需要募捐50万元,当时朋友圈华科的校友都在出力转发、捐款,他们的力量也影响了很多相同圈子的人,短短几个小时就迅速筹得了款项,当时为这速度咂舌,是我见过最快的募够款项的人。
是什么让两个出身类似、境遇类似的两个人,关键时刻得到的帮助差距却如此之大?
要回到已经说烂的那个词,阶层分化。小学同学的圈子里也差不多都是跟他情况相同的人,大部分都是穷人,能力有限,况且穷人本身以及自顾不暇了,对别人的怜悯也就少些;而博士的圈子则刚好相反,有财力,有能力将消息传播的更广泛以获得更多的帮助。
上层阶级的人,有更多的财富、权力与人脉,当今是自由化市场的社会,好的资源自然向更多的财富靠近,比如可以进行全球旅游去见识不同的风景与文化;觉得自己技能欠缺了花一笔钱上培训机构;买学区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教育好后代;有好的项目时有资金投资钱生钱……
而下层阶级的人呢,处处受制于经济的匮乏,且不说没有经济的保障一个人的见识会很有限,眼里看不到机会,因为贫穷与无知总是化等号;就算是一个有见识的穷人,机会摆在面前他也可能没能力把握,本身自己的力量就薄弱,而所在的圈子团体能提供的协助也很薄弱。
阶层还能改变吗?答案是当然可以,但需要付出一番努力与坚持。实现阶层提升的关键只有教育:自我教育和后代教育。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与文化,最重要的是让教育完成个人意识的觉醒、观念的转变。观念不转变,再怎么辛苦也只是是一直在原地打圈圈。
自我教育就是要不间断的学习,学习包括很多,对有基础的人看书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看有用之书;而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则要更多的从生活里观察学习,发现与别人的差距,进而改变;或从现代的电视剧里学习,了解成功人士的生活与他们的努力,看的多了,在某些时刻就会豁然开朗,明白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后代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职责,重视起教育来。虽然国家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在农村初中就辍学的情况还比比皆是,父母没有帮助孩子树立长远的眼光,只关注于当下,选择了一条较为容易走的路;往更深了说,要注重教育的质量,只是让孩子有学上还远远不够,父母要监督、要指导、要多加陪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引导他们爱上阅读与思考,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为了不让孩子走自己走过的老路,父母理应付出更多的艰辛。
父母的经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孩子的阶级出身,高阶层的人出身高,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往往也更有坚忍不拔的品质,做事肯坚持有拼劲;而低阶层的人不仅出身低,自控力也较差,与那些只用跑半程就能达到人生巅峰的孩子比,只有拼劲全力跑满全程才能达到终点的孩子,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努力不是蛮干,要有方向、有方法,这就看个人从生活经历中的学到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