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检视阅读的方法读一遍全文。
一、预习提示两点:1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怎样的,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朗读全文,看看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与我们印象中的冬天有何不同?
思考:编写者在提示我们要注意和学生印象中的冬天的不同点,提示老师可以用比读法,比较法来设计教学活动。
2.课文中的许多景物描写细腻、生动,能唤起你对事物的细微感觉。阅读的时候,注意体会。
思考:编写者在提示我们要把景物描写方法作为教学重点来考虑。
二、看课下注释
1.节选自《一些印象》,题目是编写者加的,略有改动。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思考:备课时一定要考虑编写者的意图,要广泛涉猎作者的作品,以便作为备课参考。
2.词语注释
思考:注意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的培养。
三、课后思考与探究
1.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你的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思考:编写者设计问题的意图,实际上是提供给老师一些课堂教学设计活动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抓手。
比如这个思考题,我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请学生比较思考你印象中冬天的特点和老舍笔下的冬天特点有何不同,请列个表比较不同特点,以及列出冬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不同特点?
让学生在比较中整体感知老舍笔下的冬天特有景物的特殊特点。
2.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跟同学做一点探究。
思考:编写者设计的第二个问题上升了一个层级难度。这是给我们提示教学难点在这里,要从作者的观点出发,探求作者之心,进入到主题探索上来。
四、积累与拓展
1.修辞手法之拟人的表达效果与用法的积累。
2.朗读中重音和停连的把握。
3.微写作训练。
再用分析阅读来读几遍全文。
一、读第一遍,把课文标上段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第一遍。
2.结构分析
总:1—2段,总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
分:3—6分写济南的冬天的山与水的温情特点。
3.题目“济南的冬天”与最后一句话“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照应。正是因为济南的冬天温晴这这一总特点,才让济南和冬天浑然一体,分不清到底是济南的冬天,还是冬天的济南。
化用《苏州园林》里的一段话来总结吧:似乎“济南的冬天”和“冬天的济南”以及作者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读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温晴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结构的明晰,讲究济南的冬天的山的可爱与温情,讲究济南的冬天的水的温柔于翠绿。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济南的冬天这一温晴特点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