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一块讨论语文教学,大家都会有这种困惑,那就是在教学生阅读答题方法时,时时会产生一种无力感,明明总结好的答题套路、答题模板,学生掌握后,却总不能屡试不爽,放之四海而皆准。
举个例子,结尾段的作用,散文类按模板,从内容、结构来回答大致是不会差的,但也有例外,譬如有些小说类的文体,偏向从艺术效果作答,而你只教给了学生这两个方面,无形中就桎固了学生的思维,本来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却因为框框变得呆板、僵硬。学生得到了方法,却丧失了多元思维,得偿不了失,有时候想想,我们这样的教法是不是毁人不浅?
我们经常说三年备考,我不反对这个提法,但反对从七年级就将应试之法渗透在教学中。因为教答题方法是教应试,决不是教语文。教语文是教听、说、读、写,其中的读,按温儒敏教授说法就是海量阅读,一个中学生单靠啃课本上几篇文章,没有海量的阅读,其语文素养是决计提高不了的。所以,语文教师应教的是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古今中外文学典籍里遨游,而不是埋首试卷堆,在索然无味的习题中蹉跎青春,萘毒智慧。
我不是说教答题方法就没有用,只是说弊要大于利。九年级要参加考试,临阵磨枪,倒有点用,七八年级化大把时间教方法,而不注重语言积累,短期内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期来看,舍本逐末,既影响思维的发展,又侵蚀学习的兴趣,一利而有百害,终究要吃大亏。
语文重积累,语文老师谁不懂,但却在这条真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何?方法短时见效,阅读润物无声,急功近利使然,也全然不顾了。
吾也未免俗,细想自己多年所教,有多少算语文?想来不觉汗颜!暑期将至,衷心希望孩子们考完试,忘掉老师所教一切,静下心,多读几本书,老师想告诉你的是,那才是真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