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条 周逸琳
若问我何时最焦虑,我答途中。
我打小在上海长大,我爱这座城市,也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离开。
直到经历高考后,我来到宁波上学。
于是从家到学校的routine,由步行15分钟,变成了地铁-高铁-地铁5小时。
不巧,虹桥在浦西外环外,我家在浦东外环外。每次到虹桥,眼神迷惘地坐上2号线,我都觉得自己在经历又一场奥德赛。
很久以前连上上海地铁的wifi会觉得,又回来了,真好。
现在看身边的每个人看起来都像我一样渺小又疲惫。
这时候会想,宁波真是一座不会给我带来焦虑感的城市。
前几天我在调侃,这个暑假有几天,我就能出几天门。
我开始实习了。
除了需要全职工作,周末还要参加“种子计划”的培训,偶尔有闲暇时间,总要约约朋友、陪陪家人。
上下班各需乘坐1.5小时地铁,是我每天都在经历的两场奥德赛。
途中,看着行色匆匆的人们,冷漠、机械,我知道,我也成为了他们,“965”的一员。
疲惫。焦虑。
已经不同于放学途中。
若问我何时最惬意,我答途中。
一天下班,我在地铁上听到边上一位母亲与她孩子的通话:
“等妈妈八月份会杨浦好不好啦。”
“妈妈最近天天都忙,没办法回去怎么办啦。”
“登(上海话的待)一天啊,不行啊,妈妈要上班,要去接飞机,妈妈以后带你坐飞机好不好啊?”
……
“那挂了啊,是你先挂还是妈妈先挂啊?”
“那你去看电视吧,少看一会啊,要早点休息。”
“喂?”
这位母亲还看着屏幕发怔,然而通话已经结束。
原来在一座城市,亲情也可以异地。
但在途中的人们,内心仍保留柔软。
我想是曾经旅途中的风景,给了我这份工作机会。
还记得面试那天,hr最后询问我平时是否记录生活,我说有,我拍过vlog。于是我找了一段先前拍摄的vlog与之分享。
第六感告诉我是它让hr记住了我,最后敲定我通过了面试。
人的际遇真的很有意思。
不经意认识的人,不经心做的事,刚发生的时候不会显露任何方向,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蛰伏,缓慢发酵。最终或早或晚都会变成机会和意义。
效益永远是滞后于努力的,按照自己的节奏走,把事情完成,后面就会好的。
7月,我过了20周岁生日。
我摘下杜拉斯《写作》中这么一段话:
“经历过孤独的日子,我终于喜欢上自己的无知,与它们相处我赶到惬意,如同那是一炉旺火。这是就该听任火焰缓缓燃烧,不说一句话,不评论任何事。必须在无知中自我更新。”
陈鸿宇在《途中》唱道,
“你要爱荒野上的风声,胜过爱贫穷和思考。
暮冬时烤雪,迟夏写长信,早春不过一棵树。”
走过的都是必经之路,经历过就是人生宝贵。
无意义也许有意义,有意义又有什么意义?
早春不过一棵树。